首頁 全球視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八卷)

第二部分 陶行知與萊希維恩之比較02

字體:16+-

萊希維恩著作的中文全譯本雖然1945年就已完稿,但直至1962年才由商務印書館正式出版。[295]翻譯者朱傑勤(1913—1990)是中山大學藝術史教授,1952年後調任暨南大學。他讚揚萊希維恩的功績,並特別強調了此書對於中國學術界的現實意義。對此,他在前言中寫道:“此書雖然出版於三十多年前,但由於現在還沒有比它更詳盡的同類著作,所以還常被研究中西交通史的人引用,為研究中西文化交通史的重要參考資料。作者敘述中國文化在十八世紀傳入歐洲的經過及其影響的時候,不厭求詳。所用材料,雖然完全采自西方作品,也可借鑒。”[296]

朱傑勤“覺得此書在目前研究中國文化對西方的影響以及對加深中國文化遺產的重新認識中,尚有參考價值。”十五年前,他曾用文言翻譯過此書,現在則用白話文重新翻譯,以便於廣大讀者閱讀。

然而,他在前言中也對萊希維恩的作品提出了批評:“但全書內容,主要是羅列史料,且缺乏正確的理論分析,特別是對於重農學派一章,幾乎完全是資產階級的客觀主義的敘述(關於重農學派的批判,可參看馬克思:《剩餘價值學說史》)。而論列中國哲學,特別是孔、老的學說,由於作者未能直接閱讀中國典籍,無從窺探孔、老學說的主要方麵,而且又受資產階級世界觀所局限,隻能從唯心主義的觀點上發揮。這些都是很大的缺點,我們讀時應加以批判。”[297]

翻譯者對原作者采取了馬克思主義的批評,這可從其生平履曆中找到合乎邏輯的解釋:他在這本譯著出版的“1962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298]此外,他對萊希維恩的批評,諸如“唯心主義的”、“資產階級世界觀所局限”等,不由令人聯想起昔日民主德國對萊希維恩的消極評價:東德恰在這個時期也將萊氏貶責為“小資產階級空想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