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七卷)

《新興國家的教育型:陶行知在中國的工作,1917—1946》(節選)

字體:16+-

陶行知的家庭背景與教育經曆[1]

一、陶行知的家庭背景

1892年11月16日,陶行知生於歙縣的一個小村莊——黃潭源村。歙縣屬於華中的安徽省,因湧現許多大學者而聞名遐邇。陶行知原名叫文濬,係他母親所取,意思是學問淵深,卓爾不群。後因他服膺“知行合一”的哲學,改名為“知行”,意思是“知先行後”。但當他後來發現“行是知之始”的道理,便又改名為“行知”,意思是“行先知後”。

陶行知的家庭雖然清貧,卻很勤勞。他父親陶位朝原有一家小店鋪,經營醬菜。後來從父輩那裏繼承了土地,成為農民。陶行知的母親,像所有勤勞的中國農村婦女那樣,屋裏屋外,樣樣活都要幹。陶行知有個妹妹,叫陶文渼,在生活上和事業上給予他很大的幫助,協助他發展了大眾教育事業。出身於窮苦家庭和親眼目睹父兄的勤苦勞作,這樣兩個因素對於陶行知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他一生為人民大眾而奮鬥。

1914年,陶行知與他妹妹文渼的一個同學結了婚。有關他妻子名字的記載是不完全的,我們僅知道她叫純宜。陶行知有四個兒子。在1936年陶行知訪問英國時,他妻子在國內病故。1941年,陶行知又與他的一個追隨者吳樹琴女士結了婚。關於他第二個妻子的情況,除了知道她專門研究藥學以外,能夠披露的資料很少。

二、陶行知的教育經曆

(一)在中國的教育經曆

從1897年5歲的時候開始,陶行知在他的出生地休寧縣一所私塾裏學習了7年中國古代典籍。他在學業上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在背誦孔夫子的“四書”“五經”方麵,顯露出超乎尋常的聰明。盡管如此,不切實際的課程內容和機械的背誦方法,後來都受到陶行知的嚴厲批判。

從1905年至1908年,陶行知在崇一學堂學讀書。該校隸屬於安徽歙縣的“中國內地會”教派。英國校長吉布斯先生(Mr.G.W.Gibbs),中文名叫唐俊賢,非常賞識陶行知。1908年,陶行知從崇一學堂畢業後,考進了浙江杭州廣濟醫學堂。由於經濟困難,他無法在那裏學習下去。於是,他投奔江蘇蘇州的表兄家。這一時期,他窮得經常要把衣服當掉來換飯吃。對於陶行知來說,這一飽嚐困苦的人生經曆無疑是個重要的教訓。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