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愷(Guy Salvatore Alitto),意大利裔美國學者,先後任教於哈佛大學與芝加哥大學,是美國著名的曆史學家、亞洲現代化問題專家。1942年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首府哈利斯堡。1960年進入天主教辦的國王學院學習,並對中國史產生濃厚的興趣。1964年考入芝加哥大學東亞研究專業攻讀碩士學位,師從著名政治學家鄒讜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曆史。1975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師從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費正清、史華慈,深受他們的關於陶行知研究學術觀點的影響。艾愷長期從事亞洲與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和現代化理論的研究,現已成為當代最活躍、最有影響力的漢學家之一。
本書選取了《最後一個儒家——梁漱溟與現代中國的困境》一書中的一章《陶行知和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學校》。雖然該書是以梁漱溟為中心的人物傳記,但書中有三章涉及陶行知和曉莊師範,論述了陶行知及其曉莊師範對於梁漱溟教育思想和實踐的影響。作者認為在影響和推動中心人物的思想和實踐中,陶行知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陶行知的許多思想和梁漱溟相似,作為有誌於改革當時中國教育狀況的仁人誌士,他們懷有共同的曆史使命感,並均以敏銳的洞察力窺測到了教育問題乃至整個社會問題弊病所在。“現代中國教育的實質是使知識分子脫離農民,把他們變成了不能勝任任何社會服務工作的寄生蟲。因此,中國需要一種新的教育形式。”
艾愷用平實的語言講述了梁漱溟於1928年兩次訪問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學校,對曉莊師範學校的教育教學和管理表示絕對稱讚和認可。在陶行知教育改革實踐的影響下,梁漱溟開始認識到當前辦學的不足,並著手改造廣東省立第一中學,使之盡可能接近曉莊學校的形象。文中引用梁漱溟對全校教師的決心話語及公布的完整改革方案,可以看出梁在參觀曉莊學校之後高漲的熱情和勵誌改革的勇氣與抱負。梁漱溟認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和實踐適用於鄉村教育改革,通過這種新教育模式,可以培養學生具有勞作和智慧的能力,並能形成平民化的合理生活,這都與自己的改革思想不謀而合。可以說,梁漱溟在曉莊看到了自己新思想的實踐典範,找到了挽救中國教育和社會的希望,繼而立即在實踐領域付諸實施,希望踐行並推而廣之。從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梁漱溟和陶行知教育救國的理想,他們力圖創建一個培養真正知識分子的教育環境,他們為中國教育的發展“鼓與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