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平(Benjamin C.Tsai),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曆史係博士。1996年參加了在華中師範大學召開的“陶行知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了一篇題為《從教育到政治:陶行知與大眾思想》的學術論文。他以其清新的文風、豐厚的學養、堅實的功底,受到學界讚譽,被人們視為未來美國陶研界的中堅與骨幹。
本書選取了他的這篇《從教育到政治:陶行知與大眾思想》論文,該文論述了“大眾思想與知識分子問題”“陶行知關於知識和知識分子的觀點”“曉莊:‘生活教育’實踐”“曉莊及校外的政治活動”以及結論等五個問題。
《從教育到政治:陶行知與大眾思想》一文,以“人民”一詞的探討開篇,抓住“人民”在現代國家機構中所處的矛盾位置,聯係中國的大眾思想家和早期改革家對人民的不同看法,引起下文對以陶行知為代表的大眾思想家的論述。文章的架構十分巧妙,前言部分的論述堪稱精彩,發人深省,耐人尋味。其中包含政治學思想。對早期改革者來說,他們對“人民”的認識較為曖昧,一方麵宣稱人民是國家的基礎,需要被塑造成“新民”;另一方麵又對民眾的改造能力疑慮重重。和改革家不同的是,大眾思想家大多持有民粹主義的觀點,懷揣平等主義的理想,擔負起了改造民眾的責任。他們滿腔熱情,相信普通人民在推進社會和政治秩序發生革命變化方麵具有天生的能力,主動接近鄉間民眾。
文章第一部分“大眾思想與知識分子問題”,主要論述中國知識分子對城市與鄉村、知識分子與民眾的態度問題。文中提及魯迅、李大釗、陶行知發覺此問題的敏感意識,李大釗有強烈的人民參與政治進程能力的民粹派因素,不單純鼓動知識分子到村莊領導民眾走向文明,還建議他們聯合民眾。到20世紀20年代,李大釗和陶行知式的知識分子的大眾思想已堅定地傾向於民眾。此外,以顧頡剛、周作人為代表的民俗學者也表達了“新型知識分子應該向人民學習,同時引導人民”的態度。作者在這一部分注意把握政治運動和知識分子的關係,他認為共和革命激發了知識分子的激進主義,這股革命熱情在五四運動中達到頂點,然而,共和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失敗,加之城市範圍不斷出現的社會問題,使得許多知識分子轉向民眾開赴鄉村,以求探索一條擺脫現代化困境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