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三卷)

大教育:建設中國的支點——《陶行知與中國現代化》序[1]

字體:16+-

“中國的教育改革從昨天走來。它無法超越自己的曆史規定而冒進,也不能違背曆史的意願而逆退。企求教育改革循直線沿坦途發展,隻是不諳世事者的浪漫想象。充滿艱辛的探索跋涉曲折的途徑,才是教育改革的必然命運。檢討既往,不是為了慨歎過去,而是為了尋覓曆史的啟示,使行將跨入新世紀的中國教育更加清醒地麵對自己的現在和未來。”

這是我從事“陶研”最親密的夥伴,也是我期望最殷卻又英年早逝的唐文權教授,在1990年為《平凡的神聖——陶行知》結尾寫下的一段刻骨銘心的話。時間已經過去10年以上,但至今仍可視為警世良言。陶行知的可貴之處就是不蹈空言,在孜孜不倦的教育與實踐中,始終根據不同的曆史條件和社會環境,堅持“符合國情,適應生活需要”這一根本指導思想。他的教育思想與事業深深植根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之中,半個世紀以上的曆史與現狀都充分表明,生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無愧為生長在中國土地上的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奇葩。

我很欣賞《陶行知教育思想現代價值研究》課題組開題報告中的一段話:“陶行知不僅屬於曆史,他還屬於今天和未來。陶行知享有人民教育家的盛譽,曾為大眾教育、平民教育、民主教育奮鬥一生,正與現代教育民主化的曆史走向契合。他主張辦‘四通八達的教育’、開放的教育,正適應了現代教育社會化、信息化、國際化發展的需要。陶行知提倡的教育是‘大教育’,是人生的教育,全社會的教育,包含著深刻的終生教育的內容。他的教育思想有著鮮明的實踐性、整體性,體現了豐富的辯證法,與現代教育由‘分析的時代’走向‘綜合的時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變革正相一致。由於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學習化社會即將到來,陶行知的教育理論,不僅具有前瞻性,而且具有現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