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三卷)

簡論陶行知的辦學思想[1]

字體:16+-

1991年10月18日,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誕辰100周年。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勞累過度,不幸患腦溢血去世。他的過早辭世,震動了整個中國。老一輩革命家對他表示深切哀悼。毛澤東親筆題悼詞:“痛悼偉大的人民教育家”;董必武寫了“當今聖人”四個大字,貼在他的棺木上;宋慶齡讚頌他是“萬世師表”; 郭沫若稱他是“孔子之後的孔子”。不少教育界的著名人士認為他是“中國近百年來的大教育家”。比陶行知年長14歲的無產階級教育家徐特立,出於對陶行知教育學說的崇敬,取名“徐師陶”。這些題詞和評價等並非溢美之詞,而是對他的蓋棺定論。

隻活了55歲的陶行知,從事教育工作達30年,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教育遺產。他著名的教育理論,如“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小先生製”等,不僅在中國,在國外也有很大影響。“小先生製”提出後不到一年,就在中國農村推廣開來,遍及21個省和4個特別市,受惠者有幾十萬人,並在東南亞一帶推行。當時印度、加拿大、墨西哥等國都請陶行知介紹“小先生製” 的經驗。“小先生製”的精神,在今天看來,對我國農村特別是邊遠地區和山區貫徹《義務教育法》,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內容極其豐富。僅從他的辦學思想來看,就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研究。

一、有明確的辦學指導思想

陶行知辦過多種形式的學校,有半農半讀的曉莊師範,半工半讀的山海工學團,全日製的育才學校,職工業餘教育性質的社會大學。他不論辦哪種學校,指導思想都是很明確的。

1927年春,他在南京北郊勞山腳下的小莊創辦鄉村師範學校(即後來聞名全國的曉莊師範 ),是為了培養人才,培養鄉村人民敬愛的老師。他不遺餘力地提倡鄉村教育,是為改造舊中國的農村服務,為抗戰服務。1932年,他在上海的大場地區創辦山海工學團,是為了使各村兒童聯合起來,實行“工以養生,學以明生,團以保生”,即靠做工來養活自己:通過學習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明白事理:團結起來,保衛自己。他在那裏結合農副業生產,建立木工、藤工、棉農等許多工學團組織,普及教育。1939 年,他在重慶創辦育才學校,是為了收容在戰火中流離失所的有特殊才能的兒童,施以普通教育和特種教育,培養人才幼苗,使他們成為“抗戰建國之人才”。1941年,他在重慶創辦社會大學,他說:“社會大學之道,是要為人民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