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78年陶行知研究的文章中,探討其教育、文學、美學、政治、道德、外交等問題的很多,而談論他的哲學思想的就很少。至於專門地、係統地研究其哲學觀,就更寥寥無幾了。近幾年來,我國學術界開展陶行知研究,發表了幾篇涉及陶行知教育哲學思想的文章,但是,意見分歧很大。有的認為,陶行知的哲學是實用主義哲學,也有的認為,陶氏沒有專門的哲學著作,其教育思想難於找到哲學依據。如何正確評價陶行知的教育哲學思想?這是當前陶行知研究亟待解決的課題。解決好這個課題,對於弄清陶氏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推動陶研工作的深入開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
閃爍著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光輝
馬克思主義原理告訴我們,物質和存在是第一性的,精神和思維是第二性的。辦教育同辦其他事業一樣,不能離開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生活條件。恩格斯指出:“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2]恩格斯在這裏闡明了教育、科學、藝術與生活,精神與物質的關係,論述了隻有解決生活問題,才能從事文教科學事業的唯物主義基本原理。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貫穿著這種唯物主義基本原理,閃爍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論的光輝。他認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都不能離開一定的生活條件。教育要解決大眾的生活問題。他在《普及現代生活教育之路》《中國普及教育方案商討》等文章中,既批評了“吃飯不讀書,像隻老母豬”的懶漢思想,又批評了“**甚而強迫人家丟掉飯碗去讀書。結果是飯碗打破好幾隻,書還是讀不成,造成許多悲劇”的現象,強調普及教育必須“攻破飯碗關”,“使吃飯與讀書兩全”,因而主張“勸人抓住飯碗求進;不逼人丟掉飯碗上學”。他認為,鄉村教師既要“有麵包吃又要有水仙花看”,反對“餓著肚皮看水仙花”[3]。這就闡明了“吃飯”是“讀書”的物質基礎、“飯碗”是“上學”的生活條件的唯物主義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