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二卷)

陶行知認識論思想的發展[1]

字體:16+-

陶行知先生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民主戰士、人民詩人,同時也是傑出的思想家。他的極為豐富的哲學思想,散見於教育的、政治的、科學的、文學的各種形式的著作中。他的哲學是行動的哲學,而不是紙上的哲學、書齋的哲學。行知認識論是他的哲學思想的核心,是與生活教育論密切結合的。他從生活教育的實踐與理論中發展了認識論,而認識論又指導著生活教育實踐與理論的發展。徐特立同誌曾說:“行知是中國一個偉大的思想家,行知合思想教育於組織成一係統,均有偉大的發明。”[2]這是深切研究陶行知思想而得出的符合實際的論斷。

本文隻談陶行知認識論思想的發展,略加分析各個發展階段的時代背景、思想源流以及在實踐中的作用。他的認識論思想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知行合一陶行知原名文濬,乳名和尚,在金陵大學讀書時改名知行。他回憶說:“在二十三年前,我開始研究王學,信仰知行合一的道理,故取名‘知行’。”[3]於此可見,他初次改名“知行”是在一九一一年,即入金陵大學的第二年,可能是在辛亥革命的前夕。他這期間接受了王陽明的唯心主義思想,從哲學思想上講,基本上是個唯心論者。應當指出,陶行知青年時期,首先是個進化論者、民主主義者。他的早期思想略見於他1913—1914年編的《金陵光》學生會刊。他說:“金陵光隨學生天演之進步,天然發生。”[4]又說:“自由、平等、民胞,共和之三大信條也。”他認為:“法律之內有自由,道德之內有自由”,故真自由貴自克、自製,“鞠躬盡瘁,以謀社會之進化”。平等是“在政治上、生計上、教育上,立平等之機會,俾各人得師自然發展其能力,而為群用”。民胞是“博愛心生,國人以兄弟相視”,然後自由平等始能得其實際。更為難得的,他認為共和信條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說:“自由平等不過達目的之手續,非可以目的視之也。人民爭自由平等,冀得各盡其能,以為社會耳。”[5]這些進化論和民主主義的思想是他早期思想的主流。陶行知的唯心論主要表現在接受王陽明“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這個唯心論的命題上。王夫之主張“行以求知”,批評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以知銷行”、“以知為行”[6],指出其唯心論本質。但是王陽明知行合一說有一些合理因素,如他說:“知不行之不可以窮理,則知知行合一並進,而不可分為兩節事矣。”[7]又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又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隻是未知。”[8]可能是這些合理因素吸引著陶行知,使他接受了王陽明的唯心論。直到一九二九年十一月在湘湖教學做討論會上,行知還說:“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是‘即知即行’……實在‘知’和‘行’不能分開,不過是一件事的兩麵而已。”[9]這段話是我上麵看法的一個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