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二卷)

《20世紀陶行知研究》(節選)[1]

字體:16+-

前言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縣人,原名文濬,後改稱知行,1934年7月又改名行知。他是20世紀我國一位傑出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卓越的民主主義戰士,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是中國進步知識分子的典範。他的一生,為改革和發展中國的教育事業,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民主鬥爭事業鞠躬盡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崇高評價。毛澤東稱他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宋慶齡稱頌他為“萬世師表”,江澤民題詞“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促進教育改革”。

陶行知是20世紀我國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人民尊敬他,愛戴他,學習他,研究他,師法他。據對《20世紀陶行知研究資料索引》一書的統計,從1917到2000年的80餘年間,發表有關陶行知研究的各類文章4630餘篇,著作270餘種,作者2570餘人。研究成果如此豐富,作者隊伍這樣廣泛,這在20世紀的中國知識分子中並不是很多的。根據陶行知研究發展曆程的客觀存在以及內在規律,結合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的發展演變,本書將20世紀陶行知研究劃分成為探索研討期、紀念評價期、批判沉寂期、爭鳴複興期和發展實驗期五個時期。

探索研討期是從陶行知留美回國執教到1946年7月25日逝世。1917年8月,陶行知從美國學成回國,9月受聘擔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育學教授,開始他的教育生涯,也開始了他對中國傳統教育的改革,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熱血和生命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中國人民的教育事業,真正做到了“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在中國教育史上寫下了光彩奪目的一頁。陶行知的教育改革實踐活動和教育思想,在當時產生了重大影響,引起了人們的重視,曾圍繞著曉莊學校、山海工學團、小先生製以及陶行知的鄉村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理論等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參加討論的既有陶行知的同事、朋友和學生,也有教育理論工作者,甚至還有在延安的中國共產黨人。1939年8月,毛澤東明確指出,陶行知提倡生活教育,把教、學、做統一起來,這在馬克思主義說來,就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要求解放區的教育,增加生活教育的內容。[2]這個時期,雖然也有不同意見和看法,甚至對某些問題,如教授法改為教學法、人口統製與教育等,還曾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和爭論。但是,總體而言,是在進行積極的學術探索和研討,它是20世紀陶行知研究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