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二卷)

陶行知德育思想探微[1]

字體:16+-

陶行知是近代中國偉大的教育家。生活教育是他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精華之所在,其體係博大精深,如若仔細探究,就會發現德育思想貫穿於生活教育始終,並在其中占據重要地位。陶行知說:“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途”。[2]他的德育思想豐富多彩,德育原則和方法獨具特色。研究他的德育思想可以為新形勢下的德育工作提供可資借鑒的思路。

一、培養“真人”的德育目標

陶行知對德育的認識,發端於對封建教育的抨擊。他尖銳地指出:從前的舊式教育以天理壓迫人欲,使人變成工具,盡失獨立人格,人的才能、誌向得不到充分自由的發展。批判舊式教育,不是為了批判而批判,批判的目的在於創造。他認為:德育的目標在於創造真善美的活人。真的含義有兩個方麵:教育者“千教萬教,教人求真”;教育對象“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學問上、政治上刻意追求真理,從而使人的個性得到解放,個性更趨完善,在靈魂深處“建築人格長城”。

陶行知提出個性解放的社會政治意義在於反封建。 陶行知談育人,談個性解放,緊扣社會主旋律。抗日戰爭時期,他創辦育才學校時,要求通過全部生活與課程使每一位學生達到“智仁勇之鵠的”。“智仁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精神遺產,陶行知認為,這在當時仍不失為個人完滿發展之重要指標。曆代儒家傳人解釋之為“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知者知人而自知,仁者愛人而自愛,勇者獨立天地間而不畏,是為“天下之大德”。陶行知用其舊詞發其新意,他闡釋的“智仁勇”是“要求每一個學生個性上滋潤著智慧的心,了解社會與大眾的熱誠,服務社會與大眾自我犧牲的精神”。[3]“大德就是大眾的道德”。大眾的道德有三層意思,亦即覺悟,聯合,爭取解放—— 爭取民族大眾的解放。[4]從傳統文化嬗變而來的“智仁勇”一旦與社會現實結合起來,一旦與人民大眾利益結合起來,就萌生了新意,得到了升華,既具有民族性,又富有生機勃勃的時代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