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應彬(1921— ),廣東大埔人。筆名楊石。1933年就讀於百侯中學。1934年隨校長潘一塵赴滬考察生活教育,初識陶行知。1935年參加左翼教聯、山海工學團。後畢業於黃埔軍校,服役於第八集團軍總司令部戰地服務隊轉戰於滬杭前線。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廣州軍管會副秘書長、廣東省政府辦公廳主任、中共廣東省委秘書長、省委常委、廣東省政協副主席與黨組書記。曾任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著有《嶺南春》《碎磚集》《楊應彬文集》《東湖詩草》等。
楊應彬自稱畢生有很多老師,尤以陶行知、程金吾、王洞若三位更有“導航、示範、楷模的作用”,可見曉莊師生對其影響之深。陶行知的學生群體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像陶行知一樣,以教育為事業,走教育改造社會的道路;另一類是信仰馬克思主義,加入中國共產黨,走上革命的道路。楊應彬是其中較為特別的一位,在少年時期,他展現出超常的寫作天賦受陶行知欣賞,在陶行知的鼓勵與支持下13歲便出版著作《小先生的遊記》,先後重印13次,14歲參加山海工學團,本可成為陶行知手下一員幹將。然而,他此後再無從事過教育事業。
本卷收錄的《陶行知教育思想淺識》一文,主要探討的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特點,將其概括為人民性、革命性、實踐性、創造性、民主性和民族性這六大特性。作者認為陶行知主張生活教育不止於一種教育理論,而是為著解放人類的目標而去。陶行知的教育實踐也不隻是教育活動,他是站在教育崗位上反帝反封建。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是對杜威的“做中學”的創造性發展,這與陶行知堅持實踐論哲學有關。陶行知勇於對傳統教育進行批判,體現革命民主主義的特征,他畢生為探索適合中國需要的教育則表現出民族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