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1903—2011),廣東興寧人。1921年考入南京國立東南大學教育係,師從陶行知。1926年起先後在梅縣師範學校、興寧興民中學、潮州金山中學任教。1930年至1932年入燕京大學研究院和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從事教育心理學和國學研究。1933年至1946年,王越先後任教於中山大學、廣東文理學院和湖南藍田國立師範學院。1948年赴香港地區參加新民主主義教授協會,從事宣傳工作。1949年夏進入東江遊擊區,廣州解放後,參與接管中山大學的領導工作。1952年任中山大學教務長。1956年任民盟廣東省委員會副主席。1958年8月調任暨南大學副校長。1978年暨南大學複辦再任副校長。曾任全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全國教育史學會副理事長、廣東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副會長。主要著作有《教育原理》《教育論文集》等。
王越一生敬仰陶行知,並以陶行知為榜樣,終身從事教育工作。《論陶行知與胡適》一文,選取近現代史上與陶行知有著緊密關係的著名人物胡適作為比較研究的對象,試圖解答陶行知與胡適在諸多相似經曆的前提下為何卻最終走上不同的道路。文章分前後兩部分分述胡適與陶行知,盡管梳理了胡適在近現代史上的一些事跡,但多以批判為主,帶有較為濃重的階級立場和政治色彩。在陶行知研究這一部分,作者采取直接與胡適比較分析的形式,分析了兩人截然不同的政治立場與教育觀點,就政治立場而言,陶行知關心平民、追求民主、支持抗戰、擁護中國共產黨,而胡適是站在陶行知政治立場的對立麵的;就教育觀而言,胡適篤信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學,寄望中國多建立杜威教育理念指導的試驗學校,而陶行知雖同為杜威學生,但他創造性地發展了杜威的教育觀,使之更適合中國國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