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一卷)

《陶行知和曉莊師範學校》(節選)[1]

字體:16+-

一、陶行知先生簡介

陶行知是安徽歙縣人,1891年11月15日(清光緒十七年舊曆九月十六日)生於歙縣西鄉黃潭源村,原名文浚。5歲時去休寧縣,10歲前後曾在休寧萬安鎮吳爾寬“經館”就讀。1905年入歙縣城內教會“崇一學堂”,二年讀完三年課程,1907年畢業,赴杭州入教會廣濟醫學院學醫,中途退學。1910年入南京金陵大學,因信明代理學家王陽明“知是行之始”的主張,改名陶知行。1914年夏金陵大學畢業,由學校保送赴美留學,先入伊利諾大學學市政,獲政治碩士學位。1915年赴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研究教育,為美國名教授杜威所器重,畢業時獲教育文監(碩士)學位。1917年回國,任南京高等師範教務主任,倡議把“教授法”改為“教學法”,1923年6月與朱其慧在南京成立平民教育促進會,出版《平民千字課本》。1923年秋,南京高等師範改為東南大學,任東南大學教育係主任。1924年夏,辭去東南大學教職,任中華教育改進社主任幹事。1925年8月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工作。1926年因中華教育改進社再三邀請,複任改進社主任幹事,除繼續推行平民教育外,又提倡鄉村教育。1927年創辦試驗鄉村師範學校。他在實踐中總結出“教學做合一”的方法,把“知是行之始”的主張,改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並把自己“知行”這個名字亦改為“行知”。1930年曉莊師範師生進行反帝反蔣支援工人罷工運動,學校被國民黨政府封閉,陶行知亦被反動派明令通緝。是年秋去日本暫避。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夕回國,積極主張抗日,堅決反對蔣介石投降賣國政策。他對當時嚴重的民族危機,認為首要是把人民大眾團結起來,依靠人民的力量來保衛自己解放自己。為此,他除在上海辦自然學園,自然科學通訊學校外,並創辦山海工學團,派汪達之組織“新安旅行團”巡回各地宣傳抗日(1935年在上海時接受黨的領導,增加團員)。1933年成立普及教育助成會。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陶行知與各界人士發起組織全國救國會,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號召,發表救國宣言,呼籲團結抗日,反對賣國投降。1936年7月,受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委托,赴歐、美、亞、非28國宣傳抗日救國的正義主張。是年冬,救國會“七君子”在上海被國民黨逮捕,遠在海外的陶行知也遭反動派的第二次通緝。1938年夏回香港,創設職業補習學校,籌辦曉莊研究所等工作。是年秋在桂林正式成立生活教育社。1939年在重慶創辦育才學校,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同時積極推進民主運動,為中國民主同盟發起人之一。1946年回上海,計劃育才學校複員,同時積極參加上海民主運動。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樸、聞一多先後被國民黨特務暗殺後,陶行知亦被蔣政權列入黑名單。朋友們要他提防“無聲手槍”,陶先生氣憤地說:“我等著第三槍”。終因忙於推行民主運動及民主教育,勞累過度,不幸於1946年7月25日腦溢血逝世,享年55歲。在追悼會上,俞慶棠先生痛哭著說:“陶先生並不是因病而死,他是死於反動派特務之手”。同年12月1日,由53個人民團體公葬於曉莊勞山腳下。他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的“偉大的人民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