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一卷)

和陶行知先生在一起的日子裏[1]

字體:16+-

今年十月十八日是陶行知先生誕辰九十周年,各地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會都將舉行紀念會,以示不忘這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對人民作出的貢獻。我從一九二七年開始,到曉莊師範接受他的教育,以後根據他的指導,在各地從事教育工作,先後達二十年。一九四六年,他在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下突然逝世,使我感到很悲痛。那時,我曾寫過一篇紀念文章《高山仰止悼陶師》,表示我的哀思。時光如逝水,至今不覺三十五年。回首往事,心緒起伏,往往夜不成眠。我也已七十九歲了,趁我尚能執筆的時候,再談談我的一些回憶,以補述當年未盡之意。

一、相見不相認

我與陶先生初次見麵,時在一九二一年夏天。當時他為了支援安徽學生爭取教育經費獨立運動,到安慶作學術講演。當時他是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教務長。年齡不過三十來歲,中等身材,淨白麵龐,頭成五角形,俗稱“五嶽朝天”。他講演的題目是“民權初步”,用意是在於宣傳民主思想,反對軍閥暴政。我當時對他講話並不十分重視,我所注意的倒是他這樣的年輕,當了高等師範教務長,令我羨慕之至。我那時已有十九歲,從農村高小考進安慶師範學校,剛剛兩年。舊社會有句老話:“富中學,窮師範,教書為了吃口飯。”我很不滿意自己的處境,一心想轉中學,上大學,成為一個有學問、有名望的大人物。我真沒有想到:站在我眼前的這位名流,思想上恰恰同我相反。他不願當高師的教務長,而開始推行他所主張的“平民教育”。第二年他就離開了南京高師,到北京就任中華教育改進社總幹事,要在舊社會這塊教育荒地裏,找到一線光明出路。

二、犁宮內外 朝朝暮暮

時隔六年,一九二七年三月,我在南京神策門(現為中央門)外的燕子磯小學,又見到陶先生。這次見麵,我們事先是通過信的。他當時在中華教育改進社主辦的新教育評論雜誌上發表了一係列論文和計劃,要創辦曉莊師範,試驗他的“生活教育”主張。他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我對這些原則,深表讚同,因此給他寫了一封信,表示願意到曉莊學習。他回了我一封信,以其優美的文筆,誠摯的態度,說明曉莊生活是十分艱苦而又十分有意義的,並把這封信發表在時事新報上。這件事引起了同學們的驚異,也堅定了我去曉莊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