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一卷)

戴伯韜

字體:16+-

戴伯韜(1907—1981),曾用筆名白韜、白桃、許字實,江蘇丹陽人。1927年考入南京曉莊師範學校,次年畢業。曾在無錫民眾教育學院、惠山實驗小學任教。1931年到上海,參加抗戰救國及教育運動。曾編輯《兒童》《師範》《生活教育》雜誌和《兒童科學叢書》。1937年將《生活教育》遷至武漢,並改名《戰時教育》,參與發起成立抗戰教育研究會、全國戰時教育協會。1941年到蘇北抗日革命根據地從事革命活動。1948年任山東省人民政府教育廳廳長。新中國成立後,任華東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教育局局長。1954年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長兼總編輯。1980年當選為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其論著輯為《戴伯韜教育文選》。戴伯韜是曉莊學校第一批13位學生之一,服膺生活教育學說,其陶行知研究的主要特色在於以馬克思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評價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學說。本卷收錄的《陶行知的生平及其學說》《生活教育發展史綱》便是戴伯韜陶行知研究的重要代表成果。《陶行知的生平及其學說》完成於1947年,是陶行知逝世之後教育界第一部全麵回顧陶行知一生及其學說的著作,在該書中,作者主要從生活史的視角,分三個時期、57個部分再現了1927—1946年間陶行知的主要活動。作者主張“從他一生的曆史發展中去觀察,必須從整個曆史環境及其演進中考察,而且還必須從他的實踐中和實踐的效果上去考察”陶行知,因而全書沒有理論的陳述,隻是就一些重要的人生片段做散點式的敘述,以此來凸顯事件在陶行知一生中的作用,提供了研究陶行知生平最感性的材料。通過陶行知思想與實踐之間的變換,也可以視為同時代“中國文人思想轉變的寫照”。《生活教育發展史綱》是戴伯韜1940年3月發表在其主編的《戰時教育》上的一篇文章,該文是國內較早的以馬克思主義來解釋陶行知生活教育學說的論文,作者首先以曆史的態度梳理了生活教育的發展史,還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學說與杜威的實用主義學說做了比較,直言生活教育的哲學基礎更多接近馬克思主義中的“實踐”學說,而非杜威所提倡的“經驗”學說,因而“生活教育實在和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是截然不同的。生活教育是杜威教育學說更高一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