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兒童都經曆過學業失敗,通常人們都將失敗歸因於學校教育,但是這無法解釋一個問題:為什麽接受了相同的學校教育,兒童的學業表現卻有天壤之別。或許學校之外的某些因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英國一項研究指出:“與教育成就有關的主要因素在家庭環境之內,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幾乎兩倍於社會與學校兩項因素的總和。”由此,我們應該探尋兒童學業成就的家庭成因。
社會建構主義和社會建構論者指出,在成人指導下的學習以及成人與兒童的互動能夠促進兒童學業發展;生態係統論的支持者更是強調每個孩子都需要“適宜”的親子溝通,才能健康成長。因此,本書從親子溝通的視角,以實證研究為基礎審視學業成就與家庭、父母的關係。
親子溝通指父母與子女通過信息、觀點、情感或態度的交流,達到增強情感聯係或解決問題等目的的過程。以往研究者通常將親子溝通看作塑造、影響兒童社會行為的重要過程,關注它對兒童消極情緒和行為,如焦慮、抑鬱、攻擊行為等的影響,而很少探討親子溝通與兒童認知發展、學業活動的關係。但是社會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多項研究都表明,父母的人力資本正是在家庭中經由親子溝通“傳遞”給子女,轉化為子女的人力資本,體現為其在學業上的成敗。因此,家庭中的親子溝通狀況可能能夠有效預測兒童的學業表現。
以往親子溝通的研究通常從溝通模式和溝通行為兩個層麵進行,分別描述親子溝通的開放程度和父母在溝通中表現出的“好行為”和“壞行為”。但是,在這些研究中,我們發現兒童“失語”了,似乎在親子溝通的過程中,兒童始終都隻是個聽眾,是個默默無語地承受父母批評、表揚和各種指令的聽眾。而且,父親和母親在溝通中被看作毫無差異的整體——“父母”,缺乏生活中“嚴父慈母”這類生動的分工。由於當前的親子溝通理論大多來自西方,加之本身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我們無法基於這些有偏頗的理論視角看清中國家庭中親子溝通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