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職業生涯管理理論
(一)心理動力學人格理論
心理動力學人格理論由弗洛伊德首先提出,認為強大的內在驅動力塑造人格並引發行為,所有的行為都是由動機引發的。鮑亭、納切曼和西格爾(Bordin,Nachmann & Segal)等人吸收弗洛伊徳的個性心理分析理論、特質因素論等,於20世紀60年代後期提出了心理動力論,該理論強調個人內在動力和需要等動機因素在個人職業選擇過程中的重要性。心理動力論認為職業選擇應當考慮並結合個人與職業雙方麵的特點,強調發展當事人的自我概念,發展當事人的人格特質,由此選擇職業類型。該理論對個人特質因素強調的比較多,對環境影響個人職業選擇的部分則較少強調。眾所周知,環境因素和社會特征對職業選擇也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該理論存在缺陷。
(二)社會認知理論
社會認知理論源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德國心理學家考夫卡、克勒和魏特海默(Koffka,Kohler & Wertheimer)等創立的格式塔心理學。海科特和貝茲(Hackett & Betz)將班杜拉(Bandura)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引入職業選擇的研究中,構成了社會認知理論。社會認知理論關注的是社會環境因素對職業發展的影響,由此提出了三元交互思想,即環境、行為、個人三者交互作用,個體因素占據支配地位,個體通過自身的信念激活環境行為,不過也要受到環境行為的製約。班杜拉還認為,視察學習也很重要。同時他還提到了自我效能問題,認為實踐成敗經驗即個體對自己在實際活動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成功經驗增強其自我效能感,反之降低自我效能感。而自我效能感可以通過社會環境來培養,因而個人應當直麵困難,變得堅強。
二、後職業生涯管理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