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萊文森的成年發展時期理論
萊文森(Levinson)等人把男性、女性的生活階段劃分為前成人期、早成人期、中年過渡期、進入中年和成人晚年過渡期。萊文森指出,人們在22~28歲進入成人世界,建立成人的第一個生活架構,選擇職業、結婚、建立家庭、加入社團,並找到生命中的良師益友。然後進入28~30歲的過渡期,這個時期是發展的危機期,若個人發覺不能忍受當前的生活架構,卻又未能建立理想的新生活架構,婚姻問題會大量增加。女性經曆此期時生活重心通常會發生根本的改變,有可能由職場回歸家庭,或由家庭重返學校或社會。人們多半會在32~40歲建立第二個生活架構,進入安定期,也會建立一個安穩的家庭(見圖3-1)。
圖3-1 萊文森的成年發展時期理論
二、懷特的成功女性生涯發展階段模型
懷特(White)在萊文森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48位成功女性的訪談,開發了一個成功女性職業生涯發展模型。這一模型與個體的年齡和職業階段相關。懷特認為,女性的一生中要順次經曆探索期、成長期、穩定期、成熟期等職業發展階段。(1)成人早期之轉換期:17~25歲(探索)。主要表現:對某一職業開始有承諾感,測試先前對生活方式所做的決定是否正確,重新界定因角色衝突所造成的混淆。(2)進入成人世界:20歲(具體化與實行)。主要表現:對工作與非工作生活間的關係發展出自己個人的定義;職業起步晚的女性,拒絕家庭主婦的角色,與自己的配偶分開,更加認同自己的工作身份;職業起步早的女性,工作成為其生活重心;找機會實踐自己所選擇的職業或專業。(3)建立期:25~33歲。主要表現:很快地學習與發展,建立高成就者的名聲。(4)30多歲的轉換期:33~35歲。主要表現:警覺到自己生理的限製——決定是否要生小孩。(5)穩定期:35歲(做更進一步的發展)。主要表現:已決定是否要生小孩,對是否要生小孩的最後一絲顧慮消失,朝向個人的目標成就而努力。(6)接近40歲的轉換期:38~40歲。主要表現:後悔沒有生小孩,家庭與事業的衝突,對“玻璃天花板”的歧視現象做出行動上的回應。(7)成就期:40~50歲(重獲平衡)。主要表現:事業與家庭的衝突獲得解決,把不生小孩的決定合理化,實現個人目標,發展出更高的穩定性並整合自己到目前為止的成就。(8)維持期:50歲以上。主要表現:繼續成長與獲得成功,持續發展與鞏固。成功女性的生命周期是一個穩定—反思—變化—穩定的過程,並且不斷地循環。與其他階段論不同,懷特把女性必須麵對的重要的家庭問題整合到其職業發展階段之中,認為女性若想獲得整體生活的平衡,就必須改變職業成功的刻板印象。但是,該研究涉及的與年齡有關的職業階段劃分的效度還有待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