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1 “新機製”對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的影響效應
生均財政預算內經費支出是反映財政教育投入的一個最全麵的指標。財政預算內經費支出等於預算內事業性支出加上基建經費。教育事業性支出包括了人員經費的支出和維持學校正常運轉的公用經費支出,而預算內事業性支出則衡量了事業性經費支出中來自財政撥款的部分。基建經費則是用於學校修建改造維護學校建設的基本支出。
9.3.1.1 增量效果實證分析結果
表9-4中列出了差分模型估計的政策變量係數值,衡量了“新機製”改革在生均預算內經費支出上產生的效果。模型(1)中含有政策變量和人均地方財政收入、人均GDP、人口和人均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這幾個控製變量。模型(2)加入了政策變量與人均GDP的交互項。模型(3)驗證了政策變量與高(最高的30%)、中(中間的40%)、低(最低的30%)地方GDP水平的交互項對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有什麽影響。
改革變量的係數含義是,當它是正值時,說明改革起到了正麵的效果,這個正的係數是改革後與改革前相比的生均支出增量;反過來,如果這個值是負的,則說明改革起到了負麵效果,沒有引起生均支出的增加,反而減少了。
對生均財政預算內經費支出的差分回歸結果見表9-4。
表9-4 “新機製”對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的影響效應模型
模型(1)的估計結果為正,數值比較大,並且在統計上是顯著的。改革變量的係數可以解釋為改革引起的義務教育生均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增長量為1214元,這個增量中包含事業費的增長,保障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水平;也包含公用經費和基建經費的增長,尤其是對危房改造和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製的投入有所增長。模型(2)中加入了政策變量與人均GDP的交互項,其係數的估計結果統計上比較顯著,但是得到的結果是一個很微小的數值,說明地方GDP水平對於政策有一定的負向影響,但是這種影響是很小的。在這個模型中對政策變量的估計結果為正,數值依然比較大,在統計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