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最突出的表現是,我國社會進入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環境氛圍之中,經濟利益的驅動機製像“一隻無形的手”製約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深刻影響著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一方麵,我國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麵的發展成就巨大,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了無數的中國人;另一方麵,我國市場經濟的發育還很不成熟,社會運行機製也不夠完善,公平與效益的博弈一直在激烈進行,社會在發展中呈現出了較大差距和分化。
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加速轉型,我國省市之間、地區之間、特別是鄉村到城市之間的人口流動性日益增強,流動人口的規模日趨擴大,流動人口帶來的社會問題影響日益顯著。人口流動既是社會發展的無窮動力,也給原本相對穩定的社會秩序帶來了衝擊,擾動了傳統的利益格局。與此同時,社會流動性的增強,產生了數量龐大的兩類兒童,即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到遠離家鄉的城市或地方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學習的孩子。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目前我國的留守兒童數量,雖統計口徑不一,但數量龐大毋庸置疑。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2200萬。留守兒童中的79.7%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13%的孩子被托付給親戚朋友,7.3%為不確定或無人監護。
留守兒童的教育,比流動兒童的教育,顯得更為迫切。流動兒童雖然在人口流動中遇到了各種挑戰,但他們大體生活在核心家庭之中,有父母相偎,情感生活與家庭教育相對完整。留守兒童雖然待在自己的家鄉,沒有離開老家,但父母遠離外出打工,親子之間長期不見麵,家庭教育缺失,情感疏離明顯。這類兒童麵對的挑戰,絲毫不比流動兒童輕鬆,如何幫助這些處境相對不利的兒童走出困境,依然是一個未解決的社會性問題。越早關注和解決這個社會問題,社會就會越早得到好的回報。否則,留守兒童可能會成為潛在的社會問題,也許會顯現於社會。這不僅是一個複雜的教育問題,也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是我國在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中不得不付出的情感代價和教育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