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兩百萬歲的自性:自愈的核心秘密

尾聲

字體:16+-

在夢心理學的曆史中,以下兩種觀點之間一直充滿了衝突,一種觀點認為,夢是具有豐富意義的交流;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夢是腦生理活動的毫無意義的殘渣。弗洛伊德在19世紀末寫道:“人們經常把夢和‘人的十個手指’相比,這個人對音樂一無所知,麵對鋼琴的琴鍵他感到無從下手……使用這種明喻以及對夢持有類似觀點的人,通常都是嚴謹的科學派的代表。按照這種觀點,夢是一種完全不可能解釋的東西;因為一個對音樂一竅不通的人,他的十個手指怎麽能夠彈奏出一首美妙的樂曲呢?”[1]

這種態度在諸如弗朗西斯·克裏克(Francis Crick)和葛萊姆·米其森(Graeme Mitchison)◎弗朗西斯·克裏克(1916—2004)是英國分子生物學家、生物物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因發現脫氧核糖核酸的分子結構而於1962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83年他和其同事葛萊姆·米其森提出,夢不過是生活中多出來的殘渣。根據他們的假設,做夢時的大腦相當於垃圾車,專門收集人腦在清醒時丟棄的垃圾,再將它們傾卸掉。就像所有破舊的垃圾一般,夢最好也能被遺忘掉。這種觀點受到後來一些研究夢的學者們的批評。這類當代夢科學家所如此喜愛的類比中也存在著,他們把夢比作從計算機中清理出多餘的信息。這種假設曾在學術雜誌上受到極大重視,但它卻並不是什麽新鮮事物。早在19世紀80年代,W.羅伯特(Robert)◎W.羅伯特是德國漢堡的物理學家。1886年,他指出,人在一天的活動中有意或無意地接觸到無數的信息,必須經過做夢把這些信息釋放一部分,因此,提出了其著名的“做夢是為了忘記”的理論。就提出過這種觀點,他把夢描述為“軀體的一種排泄過程”。羅伯特寫道:“一個被剝奪了做夢能力的人,會隨著時間的延續而變得心理錯亂,因為有大量尚未完成的、未消耗完的思想和表麵印象會累積在他的頭腦中,那些本應作為完整的整體而同化到其記憶中去的思想,會因為其容量有限而發生窒息。”在對羅伯特的觀點進行總結時,弗洛伊德把夢描繪成“心靈的清道夫”。[2]我們可以把這種觀點描述為像噬菌細胞(phagocyte)那樣的夢的理論(吞噬細胞負責清除輸送血液中的那些有毒物質的白細胞)。當我們讀到這些作者的觀點時,我們不可避免地會想象到,他們都受到了《醫生的兩難困境》(The Doctor's Dilemma)這出戲劇的影響,在這出戲中,喬治·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蕭伯納(1856—1950),英國著名的現實主義戲劇作家,1925年因其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令人難忘地把所有的職業都描述為“針對外行的陰謀”,而且提出了一種醫學上的狂熱斷言:“對於所有的疾病來說,歸根結底隻有一種真正科學的治療,這就是刺激噬菌細胞。”當人們開始用科學的觀點對待所有的夢時,許多當代的研究者似乎也都持有相同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