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兩百萬歲的自性:自愈的核心秘密

關鍵的原型係統

字體:16+-

那些新培養出來的具有生物學傾向的精神病學家——人種精神病學家——對原型係統做了研究,其中對兒童養育的關注當然是他們最密切注意的。但是,另一種新的係統正開始受到幾乎同樣重要的關注——即對競爭的關注。

在他的一本重要著作《人類本性與痛苦》(Human Nature and Suf fering)中,保羅·吉爾伯特(Paul Gilbert)◎保羅·吉爾伯特是英國德比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心理健康研究室主任。2003年曾任英國認知與行為心理治療學會主席。他是一位多產的心理學家,目前已出版21部專著和100多篇論文,以研究同情(compassionate)心理治療的神經生理學和心理治療的有效性而聞名。描述了四種不同的生物社會目標,他認為這四種目標是最基本的。這些目標就是:提供關懷和獲得關懷(即鮑爾比研究的那些原型係統)以及競爭和合作(即位於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之研究核心的原型係統)。按照吉爾伯特的觀點。在追求這些目標時獲得的成功,會導致精神病患者恢複健康,也可以使其遺傳基因更適宜(就是說,個體更有可能把他或她的基因傳給下一代)。另一方麵,追求這些目標失敗則會導致心理失常。

提供關懷是人類文化的一個基石,而且有一個很好的生物學理由可以說明這一點——一個充滿關懷的社會不僅能夠更好地在爭取生存的鬥爭中獲得成功,而且從現代生物學的觀點來看,我們的基因可以保證我們對他人表示關懷,而他人也會攜帶上和我們類似的基因。實際上,至關重要的還不是個體可以自我繁衍生殖,而是他們的基因可以得到保存。達到這一目標的最有效方式就是通過子孫後代,但也可以通過幫助親屬來達到這一目標(親屬不可避免地會帶有一定比例的相同基因)。這是後達爾文學派(post-Darwinian)◎後達爾文學派是一些由微生物學家、基因學家、理論生物學家、數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組成的鬆散的學術思潮。他們並不反對達爾文提出的生物進化理論,而是想要超越達爾文,力圖用當代自然科學研究的新成果來論證自然選擇、進化和基因的不同作用機理。的觀點,即自然選擇不是對個體發揮作用,而是對基因發揮作用的。廣義的繁殖適合度(inclusive reproductive fitness)◎義的繁殖適合度指衡量個體傳布自身基因(包括親屬體內的相同基因)能力的尺度,隻有那些能夠最大限度地把自身基因傳遞下去的個體,才具有最大的廣義繁殖適合度。的觀點已開始取代達爾文的性繁殖適合度(sexual reproductive fitness)理論。因此,像利他主義這種行為才被選擇出來,並且在所有社會性哺乳動物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什麽會是這樣的呢?我為什麽會冒著付出生命的危險去保護我的孩子、同胞兄弟姐妹或表兄弟姐妹呢?答案就是,就其本性而言,使一個人自己的基因存活下來,即便不比其家族的生存更重要的話,也是與其家族的生存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用溫尼格萊特采納的社會生物學術語來說,利他主義、撫育和提供關懷就是通過基因遺傳下來的反應策略,它們是在人類本性的核心發揮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