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功能包括三個層麵:工具的、文化的、審美的。從工具的層麵講,它首先是交流的載體,是實用性的產物。任何一個接觸漢字的人,初始都必須認其形、辨其音、識其義,繼之必須能正確書寫。
從文化的層麵講,書法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古代的書法傳承,其實傳承的是一種民族思想、觀念、精神。例如,書法藝術講究的相輔相成和有無相生,這與陰陽五行思想相吻合;書法傳統強調筆法、字法、墨法,強調布局的長短大小、濃淡枯潤、偃仰疏密等,都體現了古代哲學麵對世間萬象的思辨性;書法藝術強調意境構造,追求字象有限而意味無窮,崇尚意在象外的審美意趣,書法美學強調“師法自然”“返璞歸真”,更是天人合一、天人感應自然觀的體現。古代所進行的書法教育,其實是一種人格教育。比如,練字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必須心靜氣平、端正姿勢,必須持之以恒,長此以往,可養成嚴謹認真的好習慣;再如,書寫一橫,講究藏頭護尾,通過這一法度,啟迪人們做事要中正平和,不要過火、鋒芒畢露。就這樣,通過一筆一畫的書寫練習,培養了人們鍥而不舍、精力專注、耐心細致、不怕困難的好品質。20世紀初的一批文藝家,如宗白華、鄧以蟄等,大力倡導書法的文化價值。他們覺得西方人是通過人體發現了美,中國人是通過書法發現了美。中國人的思維、做人的規範是從書法中傳遞下來的,書法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所以,世界著名哲學家黑格爾說:“中國書法最鮮明地體現中國的文化精神”。
從審美的層麵講,漢字在發展中積澱了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字美”的曆史印記。那一個個從具象物體演變為抽象符號的方塊字,依然保持著它初創時與自然萬象的血脈聯係,依然能夠給人帶來具體而豐富的審美感受。比如,我們看到金字旁,自然就能聯想到金屬;看到三點水旁,就能聯想到水;看木字旁聯想到植物;看草字頭聯想到花草等,正如蔡邕所說:“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又說“為書之體,須入其形……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也。”魯迅也說:“我國的書法藝術是東方的明珠瑰寶,它不是詩卻有詩的韻味,它不是畫卻有畫的美感,它不是舞卻有舞的節奏,它不是歌卻有歌的旋律。”這個比喻,確切道出了書法與其他藝術門類的相通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