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老年大學教學:書法基礎

第四節 楷書名作簡介

字體:16+-

楷書從產生到成熟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漢魏正書萌其芽,是初創時期,形、法未備,真跡亦較少;兩晉樹其幹,初步具備方正之形;六朝發其花,筆畫與結字變化多、奇古;隋唐結其果,筆法規範、定型、尚法、完備。晉室東遷之後,出現了南北朝的對峙,不論是南朝或是北朝,書法均有很大的成就,此時期的北碑和之後的隋碑都給我們留下了極為豐富的瑰寶。

南朝因襲晉製不準立碑,所以帖多;北朝沒有這種禁止,所以碑多。帖宜於行、草,自然就以流美為能;碑宜於楷、隸,自然就以方嚴為尚。再加以曆史、地理、民族、政治以及生活習尚各方麵的影響,南朝書法表現為婉麗清媚,富有逸氣;北朝書法,則表現為雄奇方樸,富有豪氣。南北是互有影響、互相學習的,南北書派既是同源,及至末期則又漸趨合流了。到了隋代,隨著國家的統一,書法也就臻於統一。

(一)鍾繇楷書

1.《宣示表》

刻本始見於《淳化閣帖》,後被刻入《大觀帖》等,原此表以十八行為正本,一本“也”字在十行之末,一本“也”在十一行之首。此帖非鍾繇真跡,係王羲之臨本,有宋徽宗(趙佶)題記可證。王僧虔雲:“太傅《宣示》墨跡,為丞相始興寶愛。喪亂狼狽,猶以此表置衣帶,過江後在右軍處。右軍借王修,修死,其母以其子平生所愛納諸棺中,遂不傳。所傳者,乃右軍別臨本。梁武所謂勢巧形密,勝於自運者也。”

張廷濟《清儀閣題跋》讚此表“清瘦如玉,姿趣橫生”。觀表中字,結體奇古,用筆質樸,點畫之間,多有異趣,信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

2.《薦季直表》

小楷,十九行,末行署銜“黃初二年八月日司徒東武亭侯臣鍾繇表”。真跡元時在陸行直家,明中葉歸華東沙華氏,刻入其《真賞齋帖》,未久,並入王肯堂《鬱岡齋帖》。清代真跡入內府,《三希堂法帖》以此為冠首。孫承澤認為此帖為偽作,王澍則以唐宋未聞為疑。其實,宋人已有刻本。《博古堂帖》《淳熙秘閣續帖》《戲魚堂帖》亦收入。今詳審此帖,“民”字缺筆,似為唐人所臨。惟此表筆法淳古,即非真品,亦足為小楷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