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老年大學教學:書法基礎

第三節 書法的曆史演進

字體:16+-

一、先秦時期的書法

(一)甲骨文

據說1899年,北京,一位名叫王懿榮的官員因為患上瘧疾,太醫給他開了藥方,藥中有一味藥叫“龍骨”。當王懿榮打開藥包檢視藥物的時候,赫然發現“龍骨”上竟然有似篆非篆的刀痕!王懿榮大為訝異,因為他本人就是金石學家,有一定的古文字造詣,於是,他決定把藥店中帶有刀痕的“龍骨”都買回來,並將此事告知他的好友劉鶚(《老殘遊記》的作者,也是個金石學家)。由此,已經湮沒三千多年的甲骨文重見天日。

就是這一偉大的發現,把漢字的起源一下子上推至商代,甲骨文也因此成為迄今為止考古所發現的最早形成係統的成熟文字。

目前,從殷墟等地出土的甲骨文片已有十五萬片以上,甲骨文文字總量超過百萬,單字字匯有四五千個,但其中已經釋定的甲骨文字卻僅一千多個。這些甲骨文絕大部分為殷商時期的,有的是西周的。

據研究,甲骨上的文字有先書寫後契刻的,還有直接用刀刻出來的,有不少甲骨片是練習性質的,而且是師帶徒式的契刻練習性質。這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非常注意文字的美觀了(甲骨文的“文”字本身即有“美飾”的含義)。

根據現有的甲骨文研究成果,學界一致認為,甲骨文的書法風格每個時期都不一樣,或雄偉,或整飭,或勁峭,或委婉,或疏放,已具有相當的藝術水平,筆法、結構、章法等均已完備。

正如高明在《古文字學講義》中說:“由於當時刻寫卜辭的人數不多,同一時間之內彼此差別不大,而不同時期的書法卻有不同的特點。一般講,一期字體雄健宏偉,二期字體拘緊整齊,三期字體頹靡柔弱,四期字體剛勁簡陋,五期字體纖細嚴整。”

現當代甲骨文書法創作以羅振玉於1921年發表的“殷墟文字楹聯”為標誌(2),也有人認為最早以甲骨文進行創作的是天津的孟廣慧,但孟氏此類書跡並不見傳世。盡管甲骨文有可釋讀字數少、缺少相應的文化氛圍等限製,但進行甲骨文書法創作仍是代不乏人,其中最常見的樣式是集字為聯,也偶有集詩、集文的,還有不少人以甲骨文入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