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
1963年,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Bandura,A.)等人出版了《社會學習和個性發展》一書,提出了觀察學習理論。[1]他們認為,人類的學習,多數是在社會交往中,通過對榜樣的示範行為的觀察、模仿而進行的。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首先觀察到榜樣的活動,觀察的結果在人的頭腦中形成一種意象,這種意象指導著人們在處於與榜樣的活動相似的情景中時,做出與榜樣相似的活動。班杜拉把觀察學習分為三種基本類型。一是直接的觀察學習。指的是對示範行為的簡單模仿。二是抽象性觀察學習。指觀察者從他人的行為中獲得一定的行為規則或原理。以後在一定條件下觀察者會表現出能體現這些規則或原理的行為,卻不需要模仿所觀察到的那些特殊的反應方式。三是創造性觀察學習。指的是觀察者通過觀察可將各個不同榜樣行為特點組合成不同於個別榜樣特點的新的混合體,即從不同的示範行為中抽取不同的行為特點,從而形成一種新的行為方式。班杜拉還研究了觀察學習的過程。(1)注意過程:對榜樣的知覺。(2)保持過程:示範信息的儲存。通過這一過程,是為了把榜樣的示範行為,以印象和言語形態保存在記憶中,成為記憶編碼,以便在以後實行這種行為時起著向導作用。(3)運動再現過程:記憶向行為的轉變。這是把以印象和言語形態保存在記憶中的行為表象轉換為行為的過程,也就是行為的實現過程。(4)動機過程:從觀察到行為。人們並不把學到的行為全部表現出來,示範行為如果導致有價值的結果,就會增強觀察者產生同樣行為的傾向;如果導致懲罰或無報償的結果,就會抑製或削弱觀察者發生這種行為的傾向。
觀察學習為示範藝術提供很好的理論說明。示範就是通過觀察別人來模仿怎樣學習的行為。觀察學習則是學生通過對學習對象的行為、動作及它們所引起的結果觀察,獲取信息,而後經過學習主體的大腦進行加工、辨析、內化,再將習得的行為在自己的動作、行為、觀念中反映出來的一種學習方法。示範藝術是把內隱的智力技能通過語言外化為可以感受、觀察得到的活動過程,以便學生模仿學習。確實,人類的大部分行為是通過觀察學習模仿而獲得的,小孩模仿父母親的聲音和行為,少年模仿明星的發型和服飾,學生模仿教師的學習行為等。正因為人類具有觀察學習的能力,所以人們才能不依靠嚐試錯誤一點一點地掌握複雜的行為,而很快地學到大量複雜的行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