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應該怎麽教《魯濱孫漂流記》?這可能是很多語文老師現在在思考的問題。我想,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新教材采用了一種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呈現方式:“作品梗概+精彩片段”。要說“作品梗概”,我們並不陌生,人教版大修訂教材的《魯濱孫漂流記》就是原著的內容簡介;要說“精彩片段”,我們更熟悉了,《猴王出世》《景陽岡》等課文都是節選自古代長篇小說。那麽“作品梗概+精彩片段”這種呈現方式究竟與眾不同在何處?唯一性體現在哪兒呢?我想,簡而言之,就是“作品梗概”和“精彩片段”首次同時以正文的形式作為一個整體出現。
教學誠然是一種個性化勞動,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教師在發揮自己創造性的同時,也要尊重教材意圖,懂得與時俱進。而教材編撰的變化最直接地反映了教材意圖。因此,如何教學以全新形式呈現的《魯濱孫漂流記》確實是一個當務之急需要思考的事?下麵就講講我的一己之見。
一、加強讀整本書的引領力度
從有計劃、有步驟的課外讀物推薦,到了解名著與學習課文相結合,再到現在“作品梗概+精彩片段”新型課文的出現,教材通過編撰的變化不斷加強對讀“整本書”的引領力度。因此,現在教《魯濱孫漂流記》,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激發學生讀整本書的興趣,也就是借助於“梗概”與“精彩片段”作一個高效的“名著導讀”。為達成這一目標,我們可以借鑒“讀書會”的一些方式方法,例如教學氣氛鬆散、寬鬆一點,把教與學的過程更多地被處理成探索與發現的過程,多給學生提問的機會,多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發現,教師多組織與觀察,多聽少說。例如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由說說“精彩片段”中哪一處最精彩。如果學生沒有讀過這本書,可以鼓勵學生根據梗概猜測具體的故事情節,或提出自己的疑問,比如,種出了糧食,他怎樣做成食物?野人野蠻的宴會是什麽樣的?如果有學生讀過這本書,可以讓他們回答其他同學的疑問,也可以請他們講講書中其他的精彩片段。教師也可以給學生講述自己讀原著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