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漢教育工作室
自蔣軍晶在浙江省首屆寫話與習作研討會上執教了《沙漠探險7日談》這堂作文課以後,一直褒貶不一,有人認為這是一堂失敗的作文課;有人認為這是一堂富有創意的至少可以找到10個研究點的作文課(特級教師施民貴語),還有很多聽課老師在這堂課的基礎上自發進行了後續實驗。杭州五漢教育工作室的老師就此情況專門開展了討論。下麵是研討記錄:
一
◇很多老師聽完這堂課以後,最深的感受是沒有傳統意義上的“起、承、轉、合”,不像一堂課。更直接地說,這堂作文課沒有完成“激趣指導—學生習作—評價修改”這樣一個基本的作文教學流程,從這個角度說,這堂課因為太有悖於常規而難以讓聽課老師接受。
◇難道作文教學必須是以40分鍾的“課”的形態出現嗎?我想它可以是彌散在日常教學當中的一個長期、連續的過程。其實《沙漠探險7日談》這堂作文課隻是一次融合研究性學習的作文教學的中期交流,隻是整個作文教學課程的中間一個點,它開始於一星期前,可能要結束於一星期後。中間還需要老師“見縫插針”地和各個寫作小組交流、討論,當然也包含著督察。如果我們對《沙漠探險7日談》這堂作文課有這樣一個基本認識,我們就不會簡單地以它不像一堂“課”而去否定它。
◇其實,如果我們把作文教學的周期、邊界一味縮小,最後將教學的周期規定成一節課兩節課,那我們的作文教學就人為地自我限製,就不可能進行有創意地深度實踐。
◇是啊,現在很多老師近似於約定俗成地將1節課或2節課作為一個寫作指導周期,在這個周期內,必須完成“激趣指導—學生習作—評價修改”這樣一個作文教學的基本流程。這種“作繭自縛”的自我約定使得我們的作文教學幾十年來一直圍繞“遊戲、表演、實驗以及話題作文教學”作精細地改良,而沒有開拓性的實踐與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