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專業謀求之路教學因素中,“教師”永遠是最重要的:秉持愛與尊重的信念,會使一位教師樂於工作。教師不能改變世界,但一念之間,對學生的溫柔對待,也許正是影響學生的轉折點,如果教師失去熱愛,學生成長有何期待?“我愛故我在”,真誠地去愛孩子,在孩子的世界裏,你的影子將無處不在。
1998年,我成為一名教師。在愛中,我上路了……
我學故我在——不當永遠的老師,要當永遠的學生
1998年是我工作的第一年,挫敗感很嚴重。好多課上得寡淡無味,經常草草收場,感覺學生的受教育權也受到了損害。後來有老師“指點迷津”,建議我多看名師的教學錄像,於是,我把學校電教室中塵封已久的錄像帶一股腦兒全借了出來,一部一部地觀摩。於是,我認識了一個70多歲的可愛的老頭,這是一個有魔力的老頭,他三言兩語就把課堂變成一個引力巨大的“場”,讓學生心甘情願、身心愉悅地跟著他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這個老頭兒叫左友仁,那堂課是《航天飛機》。正是這堂《航天飛機》,讓我知道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而且創造藝術的老師,並非一定要聲音委婉、麵容秀美。
學習然後知不足,知不足然後加倍學習,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觀摩完錄像,我就開始研讀實錄,研讀完實錄,我就自費走進名師的教學現場……“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超負荷地聽課讓我積累了一些教學技術,例如用怎樣的語言節奏表述學習要求?怎樣用心記錄學生的回答並給予恰當的回應?當學生的回答偏離主幹方向太遠,如何自然地引領學生回歸?如何讓課堂的態勢層層遞進?等等,對於一個新老師來說,技術大於思想,這些技術讓我受益匪淺。
但很快我就領會,一個優秀的老師,除了要積累一定量的微格教學技術,還需要有遠大的教育境界,開闊的課程視野,靈活的實踐智慧,豐厚的文化底蘊。十年麵壁才能破壁,在工作的最初幾年,雖然工資不高,但是那幾年買了近40000元的書,什麽書都看,一有空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