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考試曆史的現實觀照:融匯古今古今的教育研究

一流大學建設中的公平與效率問題[1]

字體:16+-

在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經濟、文化和教育水平差異明顯的中國,高等教育要在公平與效率兩方麵兼顧頗為不易。

自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以來,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建設的問題已經成為高教界最熱門的話題。什麽是一流大學?《方案》講的是“世界一流大學”。然而,對許多大學而言,首先要達到中國一流大學,才談得上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從中國高等教育史來看,中國人所稱的一流大學,其指稱是不斷變化的。在民國時期,國立大學基本上可以看作當時的一流大學。1949年以後,很長時期內有“重點大學”之稱,後來又在1995年出現“211工程”大學、1998年開始建設“985工程”大學,不再使用“重點大學”的概念。而現在要淡化“985”和“211”,便用一流大學來慢慢替代。

在以往建設重點大學和現在建設一流大學的計劃中,始終有一個公平與效率的問題。在公平與效率兩個方麵,過去的“211工程大學”在全國範圍來說是公平與效率兼重,因為各個省、市、自治區至少有一所“211工程大學”,從布局上看還算公平。但從具體某個省來看,一個省的省屬高校通常隻設一所“211”高校,又是隻重效率。“985工程”基本上可以說是重視效率不重公平,因為“985工程”就是追求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不考慮區域布局,基本上隻重水平和效率。現在世界一流大學也以效率優先,是否能夠兼顧公平很難說。

“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實施,大大提升了進入這兩個工程建設計劃高校的水平和實力。但是,因為一個省的省屬高校通常隻設一所“211”高校,原來與入選“211工程大學”水平接近的其他大學,當初未被選上,20年過去之後,“211工程大學”和非“211工程大學”的差距人為地被拉得很大。為了彌補缺失,提供更多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近年來不少省份啟動了“高水平大學”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