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善於閱讀教育文獻,才能充分利用搜集到的文獻,從中獲取有助於研究課題的信息。一般來講,有效地閱讀文獻需要有計劃、有順序,並時刻保有批判精神。
(一)文獻閱讀的順序
科學的閱讀順序會提高文獻閱讀的效率。第一,先中文後外文。先閱讀沒有語言障礙的中文資料,提高閱讀速度,能夠使研究者通過對文獻內容的理解盡快對研究課題有所認識。第二,先綜述後普通文章。對於不熟悉的課題,可以先查閱百科全書中的概述性文章,對相關背景有初步了解,再閱讀期刊中的相關文章,然後是綜述性文章,最後是比較專業的文章。按照這種順序可以快速了解課題的研究狀況。第三,先近期後早期。先閱讀近期的文獻,再閱讀早期的文獻,直至文獻量飽和。這樣有助於研究者盡快了解最新的研究動態。
(二)文獻閱讀的方法
1.瀏覽
大致了解研究文獻的內容,與此同時根據研究目的初步判斷其價值。瀏覽時要善於抓住要點,速度要快。
2.泛讀
泛讀旨在用有限的時間把握文獻的主旨與脈絡,獲取文獻的基本觀點與主要事實。泛讀已不是簡單的閱讀,而是要對閱讀資料做快速簡單的分析。泛讀時要搜尋表達文獻基本觀點的重點句子和主要事實、數據,以期從總體上抓住文獻的基本思想和結論,把握文獻中觀點與觀點、觀點與事實、事實與事實之間的聯係,並對其科學性做出初步判斷。
3.精讀
通過以上兩種方法篩選出的文章需要進一步閱讀,即精讀。“精讀要一字不遺。即一個字,一個名詞,一個人名、地名,一件事的原委都清楚。精讀是細讀,從頭到尾地讀,對照地讀,反複地讀。”[1]精讀的目的是理解、鑒別、評價、質疑和創新。因此要求研究者認真閱讀和鑽研文獻,要求對文獻中的主要概念、研究變量的操作定義、無關變量的控製、推理和解釋等方麵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2]精讀時要善於將文獻中的事實、闡述的觀點與客觀事實、相關研究結果相聯係,進行反複對比、研究和鑒別。在此基礎上,對文獻所引用的事實、取得的結論、闡述的思想及與研究課題間的關係做出客觀的判斷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