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分析依賴於研究者個體的思維加工活動,其基本的研究方法就是歸納法,即通過對資料的各種分析、綜合、分類、比較,通過思維的具體化與概括化操作,最後得到研究對象的特點、規律或研究的主題(變量)之間的關係。要完成這些思維的加工活動,需要一些具體的操作來對質性資料進行分析。常用的操作方法有編碼、類屬分析和情境分析等。
(一)編碼
編碼是質性資料分析的基礎環節,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將收集到的資料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編碼,使每個資料都能夠顯示出自己的意義單位,是進一步分類、歸檔與意義分析的基礎。對資料的編碼過程也是獲取資料的意義的過程。一個好的質性資料的分析,往往有一個好的編碼係統,一個好的編碼係統應該能夠清晰、準確地反映資料的意義,並易於讓研究者從整體上把握資料、對資料進行概括和抽象以及進行理論提升。因此,在建立編碼係統時,既要考慮編碼係統能否反映原始資料的真實外貌,還要考慮該編碼係統與自己的研究目的是否一致,能否反映自己的研究問題。
1.初級編碼係統
初級編碼是對收集資料的較為詳盡、細致、寫實的編碼,通常以材料中的詞或句子為單位,根據內容或者詞語出現的頻率,抽取其意義建立編碼,並給予其唯一代碼。編碼可以是一個詞或者一個有意義的短語,而代碼則隻是一個代號,通常用阿拉伯數字或英文字母表示,從數據分析的角度,阿拉伯數字更適合。例如,在教師課堂行為研究中,可能有如下觀察資料:A“教師點頭讓回答問題的同學坐下”;B“教師瞪著眼睛把粉筆擲向說話的同學”;C“教師笑著說某學生的回答非常好”。句子A可以建立 “點頭”和“回答問題”兩個編碼; 句子B有“瞪眼”“擲粉筆”“說話”三個編碼;句子C有“笑”“回答問題”“表揚”三個編碼;其中句子A與句子C有一個共同的編碼“回答問題”。代碼一般根據編碼過程中出現的順序按1,2,3…排下去,這樣前麵三個句子8個編碼的代碼分別是A:1——點頭,2——回答問題,3——瞪眼;B:4——擲粉筆,5——說話;C:6——笑,2——回答問題,7——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