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訪談過程中,研究者除了提出各種類型的問題,還要根據受訪者的回答適時追問。追問是由訪談者根據被訪者的回答而追加的問題,追回的問題應有利於挖掘更多有價值的內容。追問一般出於以下幾點原因:一是訪談者需要被訪者更詳細的回答;二是訪談者在被訪者的回答中得到了未預期的與研究目的相關的內容,希望能就此展開更加深入的交談;三是驗證訪談者是否正確理解了被訪者的回答。下麵是有關教師壓力研究的一部分提問:
研究者:覺不覺得累?
受訪者:確實非常累。
研究者:能不能說一下怎麽累?
受訪者:……
在本例中,當受訪者表示很累之後,研究者適時地追問受訪者,請他描述一下究竟是怎麽樣的“累”。這對於理解教師的壓力,特別是理解教師壓力的要素、來源、原因等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追問可以幫助研究者進一步了解受訪者的思想,深挖事情發生的根源及發展的過程,是開放型訪談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提問手段。
追問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追問要把握好時機
一般來說,追問都在訪談進行中,而不是在開始的時候。訪談初期,研究者與受訪者正處於建立關係的重要階段,訪談的問題也相對簡單結構化,受訪者也沒有表達出太多的觀點。隨著訪談的深入進行,受訪者提供的資料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因此,研究者要認真傾聽,對於不清楚的細節進行追問,如“剛才您說學校經常比賽這些活動,能不能具體說一下?因為我不是很了解”。
(二)追問不及時,需要再利用後期訪談再追問
當追問的內容有可能涉及研究中重大的概念、觀點時,要在訪談進行中及時追問;如果當時沒有及時捕捉到這一時機,可以之後再利用後期訪談的機會再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