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的一個重要原則是盡可能自然地進行訪談,訪談時的問題要依據情況靈活應對,但也有一些基本的提問類型。按陳向明的分類,訪談的問題分為開放型問題與封閉型問題、具體型問題與抽象型問題、清晰型問題與含混型問題。[1]
(一)提問的類型
1.開放型問題與封閉型問題
開放型問題是一種非限定性的回答式問題。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允許受訪者做出多種回答。這種問題通常以“為什麽”“如何”“什麽”之類的詞語提出問題。例如,“您對於校本課程的實施有什麽看法?”“為什麽要開展校本教研活動呢?”“您是如何幫助學習困難的學生的?”
封閉型問題指的是那些對受訪者的回答方式與回答內容均有嚴格的限製,而其回答往往是“是”或“不是”的問題,因此,封閉型問題也稱為“是否問題”。例如,“你讚成開設校本課程嗎?”“你喜歡你的專業嗎?”“你們有開設校本課程嗎?”
封閉型問題的備選答案是訪談人員事先設定的一些標準化的答題選項。這些選項一要具有獨立性和排他性,不能交叉;二要盡可能窮盡訪談目的所涉及的各種現象;三要意義明確,不能似是而非。
很顯然,封閉型問題不僅在形式上對受訪者的回答有所限製,在回答上也限製受訪者的思路。由於訪談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受訪者的所思所想,因此,在半結構式、非結構式的訪談中,封閉型問題要盡量少用。因為一個開放式的訪談,其目的就是深入地了解受訪者對於某一研究問題的看法,開放型的問題可以讓受訪者更靈活開放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此外,有的封閉型問題,往往帶有提問者個人的定見,有意無意地將提問者對事物的看法強加給對方。
例如,當訪談一位教師,提出“你認為你是一個什麽樣的老師,是權威型還是民主型?”,那麽事實上,這個問題把教師的類型隻分為“民主”與“權威”,讓受訪者在其中進行選擇,而受訪的教師可能並不會以這樣的分類來描述自己是一位什麽樣的老師。同時,受訪的教師對於“權威”與“民主”的理解也可能與研究者不同。這樣的提問也就無法很深入地了解到受訪者是一位什麽樣的教師及他的教育信念與方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