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我想討論一下問題意識當中理論和實踐的關係問題。我自己是從事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的,這個研究領域在教育科學這個大範疇中,是屬於比較宏觀的一個問題領域,所以多年來我要打交道的主要是政府部門,接受教育行政部門委托的一些項目。最近教育部的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和首都師範大學共同成立了一個教育評估研究中心,這是一個開展教育政策評估合作研究的平台。因此,我從事的研究工作,主要是比較宏觀的有關政策和法律問題的研究。多年來我一直很苦惱的一件事就是,我在和基層教育工作者打交道時很難與他們進行更深的交流,我的研究他們並不了解,也沒有興趣。我希望能夠找到一個角度和立場使得我可以和學校的校長和老師,和實際工作者進行對話,這是我多年來一直很苦惱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同時在做的兩件事情其中一件事情就是把我的政策和法律研究的重心下降到學校的層麵上,關注學校的校長和老師關注的問題,所以我正在設想的一本書就叫《學校法學》,就是要討論學校裏麵的法律問題,比方說體罰、懲戒、學生傷害事故、教師聘任製等,這些問題在學校裏都是大家關心的問題。為此我做了很多努力,我的很多研究課題是很受校長、老師們歡迎的,比如有關學生人身傷害問題的研究,至今為止,我做過上百場報告了,都是給學校的老師和校長做的。但是總體來說這並沒有能夠解決我的苦惱,因為在社會科學產生和發展的100多年時間裏,理論與實踐的脫節,一直是一個被人們詬病的大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人主張理論研究者要關注實踐,有人主張實踐工作者要掌握理論,但最終都未能找到一條可以有效地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的路徑,這就是社會科學產生100多年來的一個困惑。康德說過一句話:“生命之樹常青,而理論是灰色的。”可見這個困惑起碼從康德就開始了,他的感歎也是源自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外部世界是這麽綠,充滿了生命的氣息,而自己搞的哲學這麽枯燥無味,灰蒙蒙一片,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感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