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學人講演錄.第2卷

一、導言:為什麽要討論概念分析

字體:16+-

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概念分析是分析教育哲學的主要任務。八十年代之後,分析教育哲學逐漸走向式微,從此以後在教育哲學界也就不談概念分析這樣一種學術工作了。盡管分析教育哲學作為一個學派已經走到了曆史的盡頭,但是概念分析所針對的一些問題卻依然存在。因此,我今天想重提概念分析。

概念分析主要針對的是我們學術工作中存在的一些概念問題。當我們大量地閱讀各種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學位論文、學術專著以及實證調查報告時,會碰到多種多樣的“概念問題”,這些概念問題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

有的概念是空洞的、人造的,根本沒有經驗的內容。中國教育學術界對於概念常有一種自然主義的理解,認為概念是事物的名稱,概念總要反映或者指涉一些實際存在的事物和人類的經驗。然而有些空洞概念的背後確實沒有內容,純粹是作者自己造出來的思維空殼。當我們閱讀到這些概念以及由這些概念所構建出來的命題時,往往會不知所雲,空洞的概念導致空洞的思想。

有的概念被過度分析或定義,這是博士生論文中常見的錯誤。什麽是過度分析?曾經有位學生在博士學位論文中想討論義務教育經費的分配製度問題,就開始做大量的概念界定,比如,界定什麽是“製”、什麽是“度”、什麽是“製度”、什麽是“分配製度”、什麽是“義務教育經費的分配製度”等。按理,我們從事學術工作,概念分析是必要的,但是概念分析要有一個度,從有思想必要性的地方開始。要研究義務教育經費的分配製度,有什麽必要從分析“製”“度”這樣的詞語開始呢?難道對這兩個詞語的不同理解導致了義務教育分配製度的不同選擇路徑嗎?不考慮思想的實際需求,把一個概念拆分成一個個單詞來分析,實在沒有必要,不但浪費時間和精力,還容易把讀者引導到錯誤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