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從產生和發展,大致經曆了萌芽期、雛形期、發展期、深化期四個時期,分述如下。
一、教育學的萌芽期
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教育學處於萌芽期,尚未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然而,隨著人們教育經驗的積累,一些教育思想應運而生。蘇格拉底針對雅典關心培養具有什麽樣類型身心教養的市民所發的議論,提出“美德是否可教”,並且明確地提出“什麽是教育”的問題,這反映出蘇格拉底已經在思考教育中的一些問題。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則在《理想國》一書中,闡述了他從教育未來統治者入手,建立理想王國的教育思想。西方出現得最早的教育著作是古羅馬昆體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的《論演說家的教育》,這本書被認為是把教育作為一種獨立形態的對象來加以考察的一本論著。
在中國,最早的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是戰國末期的《學記》,它比西方昆體良的《論演說家的教育》還早三百多年。該書對我國古代教育經驗和儒家教育思想做了高度概括。《論語》一書匯集了我國古代偉大教育家孔子關於哲學、政治、倫理方麵的言論,其中教育學說占有重要的位置。孔子的教育見解、教育學說,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因材施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等觀點,對後世教育工作和教育工作者的影響十分深遠。
這一時期關於教育的論述,是與社會政治、倫理道德、人性善惡、人生態度和治學方法等結合在一起的,包含在一個龐大的哲學體係之中,缺乏自己的獨立命題和範疇。教育方麵的著作多屬論文的形式,停留在經驗描述的層麵上,缺乏科學的理論分析。所以說,這一時期的教育學還沒能形成自己獨立的、完整的體係,處於萌芽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