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上師範大學讀書的歲月,一眨眼,從事教育工作已經35年了。這就是安徽師範大學讀書4年,肥西縣師範學校教書7年,省教育廳從事行政管理24年。
當年的肥西師範學校還是一所農村學校,是省裏的陶行知教育思想實驗學校。學校的前身是“五七”幹校,建在一片荒崗上,農民的牛啊羊啊一直放到教室的門口。學生多來自農村,基礎好、能吃苦。除了文化課學習外,鋼筆字、毛筆字、黑板字樣樣行,會畫畫、會樂器、會體育,鄉村小學很是歡迎。那時除了上課就是勞動,“操場自己開,樹木自己栽”。老師、學生穿解放鞋,抬柳條筐,硬是把一座小山崗夷為平地。師生很辛苦但很快樂,清早,天沒亮,“一二三四”的跑步聲震得地動山搖;傍晚,學生端著飯缸把籃球場圍得水泄不通,不時傳出一陣陣的歡呼聲;而晚自習時,教室裏燈光雪亮卻鴉雀無聲,學生遨遊在知識的海洋。這7年裏,我的目標就是當一名好老師。
在教育廳的24年細分一下是辦公室7年、基礎教育處10年、廳領導崗位至今已7年。
辦公室的7年使自己的行政文字進一步規範、熟知了機關辦事的規矩,學會了協調,其中最大收益是跟領導學會了如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為自己日後獨立開展工作奠定了基礎。
基礎教育處是個大處,幼兒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都管。其間親曆了全省農村稅費改革、“以縣為主”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製改革、示範高中建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推廣“銅陵經驗”“兩基”國檢和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製改革。
2000年在安徽試點的農村稅費改革給我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那是一段艱難的歲月。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取消農村義務教育賴以生存的農村教育費附加和教育集資,這使得本已困難的農村義務教育陷入了非常艱難的境地,大麵積長時間拖欠教師工資,農村中小學房屋無錢維修,學校正常運轉經費匱乏,用“危機”來形容2000—2003年的安徽農村教育一點兒也不過分。此時,安徽教育界及社會上眾多關心支持教育事業的有識之士或奔走呼號、獻言獻策;或潛心研究、精心實踐,苦求治本之策。安徽的探索給社會的啟示是:鄉鎮根本無法保障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最基本需求;僅僅依靠縣級財政也無法保障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最基本需求。安徽的探索終於得到中央的重視和充分肯定。2001年召開的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對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製重新定位,“實行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體製”。由過去以“鄉鎮為主”上升到“以縣為主”,政府投資主體重心的上移,為後來建立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製奠定了基礎。這是一個鳳凰涅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擔任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和許多同事一樣,堅守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磨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