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一年之計在於種穀,十年之計在於樹木,百年之計在於樹人,可見育人是件大事。就一個人所受的教育來講,無非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家庭教育言,天下父母大抵是一樣的心情,都盼望子女成人成才,但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如何給孩子以幫助,如何使其健康成長,卻是每個做父母的要關注和思考的。我想就此與年輕的父母聊一聊。
自己孩子自己帶
——親情孕育於生活
自己孩子自己帶,按理講沒什麽好說的。可是,時下自己孩子不是自己帶的可不少,而且越來越多。你看,爺爺奶奶帶的、外公外婆帶的、保姆帶的。當然,這裏麵也有的年輕家長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靠自己確實帶不了。但是,我要說,別人幫忙可以,但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自己帶,以自己為主。為什麽,從法律層麵講,父母有對孩子進行義務教育的法律責任;從教育的角度講,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不止一位帶孫子的爺爺或奶奶說,我管孫子接送和生活還可以,學習方麵的事真的管不了,年紀大了,跟不上時代了;從親情的角度講,孩子正是從父母日常的、瑣碎的、艱辛的撫育中感受到愛和溫情,才會感激、熱愛、尊重父母,年輕的父母還從自己撫育孩子的過程中直接感受到為人父、為人母的不易,從而更加感激自己的父母。從深處說,這是人類親情的鏈條和紐帶形成的基礎,這紐帶也從一個方麵維係著我們的家庭和社會。這倒讓我想起兩個小故事。一個是“羔羊跪乳”,語出古訓《增廣賢文》,說的是很早以前,一隻母羊生了一隻小羊羔。羊媽媽非常疼愛小羊,遇到狼等動物傷害小羊時,羊媽媽會拚著性命保護小羊。小羊說:“媽媽,您對我這樣疼愛,我怎樣才能報答您呢?”羊媽媽說:“我什麽也不要你報答,隻要你有這一片孝心就滿足了。”小羊聽後,“撲通”跪倒在地,表示難以報答慈母深情。從此,小羊每次吃奶都是跪著,以感激媽媽的哺乳之恩。另一個故事叫“烏鴉反哺”,出自《本草綱目·禽部》:“慈烏: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據說這種鳥在母親哺育下長大後,當母親年老體衰不能覓食或者雙目失明飛不動的時候,就四處去尋找食物,銜回來嘴對嘴地喂到母親的口中,從不厭煩,一直到老烏鴉臨終,以回報母親的養育之恩。我想,在某種程度上,縈繞在人們心頭的“反哺情結”至今仍是維係社會及家庭走向和諧、溫馨和安寧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