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敘事研究的起源和發展
教育敘事研究起源於北美國家。1968年傑克遜(P.W.Jackson)在研究學校現場活動中最早運用了敘事研究方法。1980年,伯克(L.Berk)提出自傳是教育研究的首要方法。教育學者艾斯納(E.W.Esiner)在有關經驗的教育研究評論中提出,敘事與質性教育研究取向一致,並把它與經驗哲學、心理學、課程研究等相提並論。1990年康納利(F.Connelly)與克萊迪寧(D.Clandinin)在美國權威教育刊物《教育研究者》合作發表《經驗的故事和敘事探究》,首次在教育研究領域使用“敘事探究”(narrative inquiry)術語[1]。
敘事研究的興起是20世紀70年代西方比較教育研究範式向質的研究方法與多元化主義視角的研究方法轉型的結果之一。這一轉型主要受到兩種力量推動:一是全球化的影響,在此背景下,人們認識到那種追求同一性和普遍性的研究方式無法涵蓋多元的文化價值取向。二是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後現代主義認為,科學知識是從原初狀態進行的分析,僅僅有關事實或真理的限定與選擇,它的話語是單一的定義指稱型的,而敘事知識則具有人文學科的多種價值官話,含有關於效益、正義、幸福以及美的價值觀念,並且能夠通過語言遊戲的異質多元化揭示事物。
教育敘事研究的興起也是20世紀70年代左右西方教師職業研究的發展結果。它一方麵受到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後現代主義、結構主義提倡的“解釋學轉向”“語言學轉向”“敘事研究轉向”的影響。另一方麵受到心理學和社會學對教師職業研究的影響。社會學與心理學在職業生活的研究中存在交叉之處,由此產生了整合各方麵的研究以適應推動職業研究發展的需要,而問題的關鍵不是哪種科學研究占主導,也不是整合什麽類型的學科框架,而是應從哲學立場或“認識論”立場去考察。由此導致了社會科學研究以關注實踐的敘事研究方式的興起,並運用到了職業研究中,隨後教師的職業敘事研究也以此為基礎發展起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