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學科體係的建立和發展都需要堅實的理論基礎,並伴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創新。教育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其誕生與發展也必然建立在特有理論基礎之上。由於教育經濟學是經濟學、教育學兩門主幹學科交叉融合的產物,其理論基礎也深受兩者影響,主要包括教育學理論、經濟學理論及自身特有的人力資本理論等。教育學方麵的理論主要包括教育與勞動力再生產、教育與社會再生產、教育與勞動生產率等,經濟學方麵的理論主要包括公共物品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成本理論等。
一、教育學理論
1.教育與勞動力再生產
所謂“勞動力”(Labor Force),就是人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與此相對應的勞動力再生產主要包括兩個方麵:一是生理再生產,二是精神再生產。前者主要是指人類的生殖繁衍以及後天生理性的物質消費活動;後者則相對複雜,是人類不斷學習、積累、去偽、存真、進步的過程,主要表現為知識的生產、積累、傳遞與再創新,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的主要推動力量。
勞動力再生產是社會再生產的必要條件,教育則是勞動力再生產的基本內容。勞動力再生產與教育之間有著密切關係,勞動力再生產根本在教育,特別是勞動力精神再生產與教育更是密不可分。教育最一般的社會職能就是使社會得以發展和延續,使個體社會化以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教育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為經濟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等功能。其中,就教育的經濟功能而言,教育主要是通過生產活動的第一要素,也是最活躍的要素——人的培養來實現的。在知識經濟的社會形態中,科技活動成為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主要推動力量已由體力勞動者變為腦力勞動者。為了使勞動力的再生產順利進行,即使科技人才知識、智慧得到源源不斷的補充和發展,必須大力發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