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教育經濟學的概念、學科性質以及學科緯度等一直是理論界探索和爭鳴的熱點。隨著教育經濟思想的不斷演變和係統化,教育經濟學學科的理論體係日趨成熟。
一、教育經濟學的概念
關於“教育經濟學”(Economics of Education或Education Economics)的概念,國外許多教育經濟學著作中都有明確定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英國學者馬克·布勞格(Mark Blaug)以及美國學者艾爾查南·科恩(Elchanan Cohn)等的概念。布勞格(1989)認為,教育經濟學是經濟思想中的人力投資革命,即經濟領域的研究涉及教育行為對經濟效益的影響,其主要支撐理論是人力資本理論。[1]而科恩(1979)卻把經濟學和教育學的概念合二為一[2],認為“教育經濟學研究的是在不管使用貨幣與否的條件下,人和社會是如何選擇使用緊缺的生產性資源在各種社會成員和機構中進行各類訓練,發展知識、技能、智力和品德等”。實際上,科恩這一定義隻是把經濟學和教育學的概念簡單地糅合為教育經濟學概念而已,且主要表現其經濟學特征,難免有過於“經濟化”或“物質化”的嫌疑。在國內教育經濟學界,有些學者在其著述的教育經濟學相關著作中對教育經濟學的學科概念進行了回避,但也不乏精確定義的。例如,北京師範大學教育係《教育經濟學》課題組(1984)將教育經濟學定義為“研究教育領域內經濟現象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具體地講,它是通過研究教育與經濟間的相互作用,從勞動力培養與教育的關係,從科學知識傳遞、積累和發展來論述教育對社會生產發展和經濟增長的作用。遊正倫(1989)認為,“教育經濟學是研究一定社會形態下教育與經濟相互作用及其規律的邊緣學科”,他特別強**育經濟學研究的社會形態假設,認為不同社會形態中教育與經濟的相互作用及其表現形式有所區別。林榮日(2008)認為,“教育經濟學是研究教育的經濟功效,是教育科學的一門獨立分支,它從教育活動具有經濟意義的觀點出發,分析教育與經濟相互製約的關係,並探討加強教育係統的社會功能和工作效力,以達到提高教育成果的經濟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