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經濟學

第二節 學校適度規模研究方法及約束條件

字體:16+-

一、學校適度規模研究方法

學校適度規模是指學校的規模恰好可以使資源獲得充分與適當的運用,而又不衍生規模不經濟現象。確定學校適度規模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以下幾種。

1.二次函數法

教育的基本組成單位是學校,將規模經濟理論運用到教育領域中,則是把教育資源的投入看成一個長期成本的投入過程。在長期,所有生產要素都是變動的,因此沒有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之分。在經濟學理論中,假定長期平均成本為LAC(Long-run Average Cost),其函數為“U型”的,即在低產量範圍內LAC 是下降的,在較高產量範圍內是上升的。LAC 曲線也能反映學校教育的規模經濟和不經濟性變化狀況。如圖7-2所示,C為教育資源的投入成本,Q為在校學生人數,從Q1到Q2,隨著學生規模的不斷擴大,LAC 不斷遞減,說明存在規模經濟;從Q2到Q3,隨著規模的繼續擴大,LAC 不斷增加,說明存在規模不經濟。U型曲線底部的LAC 最小,是學生平均成本最低點,所對應的學生人數(Q2)可視為最適規模學生人數,也稱學校最佳經濟規模。

圖7-2 教育投資的長期平均成本曲線

因長期總成本LTC(Long-run Total Cost)是產量Q的二次函數,又LAC=LTC/Q,所以,長期平均總成本函數表達式為:

邊際成本為:MC=ΔAC/ΔQ=d(AC)/d(Q)=2aQ+b。令MC=0,則Q=-b/2a。所以,當在校人數為-b/2a 時,則剛好突破學校開辦時的整體性及不可分性,這是學校的最小經濟規模。

2.L模型與U型圖

L模型的經濟學意義是,當資源獲得充分運用後,如果繼續投資,還是可能出現規模經濟的。單位學生平均經常成本與學生人數的相關曲線由許多U型曲線連接而成,在所有連接的U型曲線中,以學校開辦時單位學生經常成本最高。隨後,因學生人數增加,繼續增加的成本相對減少其對單位學生經常成本的影響的量,因此繼續投資而單位學生平均經常成本的增加不多,且繼續投資後,因規模擴大所減少的單位學生平均經常成本也較少。如圖7-3所示,U1是學校開辦時的U型曲線,單位學生經常成本隨規模擴大而迅速減少。U2~U5是繼續投入資源,因學生人數增加到一定數量後,增加的資源對單位學生平均成本影響逐漸減少的情況,單位學生平均經常成本呈小幅度“U型”向下波動。因此,學校經過一個最小規模,充分運用了開辦時的資源後,繼續投資並擴大規模,其單位學生平均經常成本都將維持在一個最低水平,也就是維持一個規模經濟狀態。如將這些單位學生平均經常成本及學生人數資料進行平均回歸,剛好是一個雙曲線模型,即L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