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已經談到,在我國古代,人們很早就認識到發展教育是經濟發展、國家富強的條件之一,教育經濟思想已經萌芽,但由於多種曆史原因,我國教育經濟學學科的形成與發展比較晚,同樣也經曆了一個複雜的嬗變過程。
一、中國教育經濟學的形成過程
1.20世紀20—30年代:萌芽階段
20世紀20—30年代,是中國教育較為自由發展的時期,中國的教育經濟學研究也發端於這一曆史階段,研究者主要圍繞“能否和怎樣擺脫中國教育落後麵貌”這一主題,針對教育經費、教育成本、教育財政等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開創了中國教育經濟學研究的先河。
(1)邰爽秋[62]的《教育經費問題》。1935年上海教育編譯館出版了邰爽秋的《教育經費問題》,選輯了他在1928—1929年公開發表的論文,主要涉及教育機會均等是教育經費的中心問題、廣開適合國情的增加教育經費途徑、教育經費獨立和統一教育經費行政四個方麵的思想。他是中國第一個對教育經費進行係統研究的學者,他的教育經費研究從宏觀研究到微觀分析,從哲學背景到具體措施,具體措施中從經費增加途徑,到教育經費獨立,再到統一教育經費行政,環環相扣,邏輯縝密,形成了一個完整係列。他所提出的增加教育經費八點方案、教育經費獨立的八點方案和統一教育經費行政的四點方案,在今天看來仍有重要的理論與實際意義。
(2)古楳[63]的《中國教育之經濟觀》。1934年上海民智書局出版了古楳的《中國教育之經濟觀》,收錄了他發表的六篇論文,這些論文主要闡述了教育與生產之間的關係、辦教育要合適人民的經濟能力、培養學生所需要的教育成本和要注重教育的經濟效率四個方麵的問題。他的研究涉及教育與經濟的關係、教育成本、教育效率等教育經濟學的一些理論問題,尤其是對前兩個問題的研究,在當時看來具有較高建樹,其中對學生個人所需教育費用的研究,在中國尚屬首次,影響較為廣泛。他對當時所謂“教育是適應生活需要”“教育就是生活”等觀點產生懷疑,闡述了教育與經濟的關係,主張教育為經濟發展服務。他強調,教育者要有經濟觀點,一方麵要研究國民經濟狀況;另一方麵要研究教育曆程之經濟,注意培養學生的經濟能力。在其著作中,古楳實際上已經觸及了教育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問題,初步構建了教育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教育經濟學”這一名詞的人,比維澤提出同一名詞還要早2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