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的高度即人性的高度

“我”如何走向“你”

字體:16+-

《我與你》中譯者陳維綱先生在譯序中用巴烏斯托夫斯基《金薔薇·夜行的驛車》中安徒生的事例來說明“我—你”關係的發生:

當安徒生把一朵緋紅的玫瑰奉獻給旅店裏那位奇醜無比的洗碗碟的小姑娘時,他這樣做並非出於屈尊俯就的憐憫之情。一切憐憫都是有待的,有待於他人的美與小姑娘的醜,有待於她地位的卑微,有待於她與其他對象的比較,一句話,有待於命運的偶然。但在這一刹那的“我”與“你”的相遇中,在者之間因偶然性而產生的差異頓然消失,她的醜陋、卑微不過是命運的任意捉弄,而“我”超越時間與宿命與她之“你”相遇。因為,盡管她不過是一有限有待的相對物,她的“你”卻是超越這由冷酷無情的因果性所宰製的宇宙的絕對在者。此時此刻,“你”即是統攝萬有的世界,而“我”以我全部的生命相遇“你”那備受煎熬、歧視的靈魂,“我”因“你”的每一痛苦、每一歡樂而戰栗,“我”的整個存在都沉浸在“你”的絢爛光華中。

在這個事例中,如果安徒生看這個小姑娘,看到的是一個奇醜無比的洗碗碟的女孩,這個小姑娘在安徒生的世界中隻是一個“看”的對象,一個施之可憐的對象,安徒生作為施予者的形象出現在這個小姑娘麵前,相遇並沒有發生;當安徒生在獻花的刹那,小姑娘的奇醜無比已經不再重要,在安徒生的世界中她已成為一個去對象化的“你”而與“我”相遇。

馬丁·布伯用“我—你”關係與“我—它”關係來概括人對待他人的態度。“我—它”關係是一種考察探究、單方占有、支配利用的關係,它隻是我認知、經驗、利用、改造的對象,“我”為主體,“它”為客體,由主到客,由我到物。“我—你”關係則是一種親密無間、相互對等、彼此信賴、開放自在的關係,雙方作為同等的主體雙向來往,亦取亦與。兩個主體以坦誠、信任的心態去釋放自己全部的個性和生命力,並由彼此生命的“相遇”,走向“包容”,走向單一生命的整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