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學名家談成長

字體:16+-

我很慶幸,在小學遇到了張敬齋老師;在中學遇到了李曉旭老師。張老師使我有了許多愛好,對許多學科產生了興趣;李老師則使我有了夢想和追求。

在小學裏,我遇到了一位非常好的老師——張敬齋。張老師剛來到我們村小時才18歲。他的字寫得好,課文朗讀得好,畫兒畫得好,京胡、二胡拉得好(二胡是他自己做的),歌兒和京戲唱得好,更重要的是對學生態度好。我腦海裏留下的全是張老師的笑臉和那特有的爽朗的笑聲。

進入三年級,張老師要我們每天寫一篇大字。開始是“寫仿”(即“仿影”),張老師給我們每個學生寫一幅字,我們把紙蒙在上麵描。什麽時候老師寫的字模糊了,老師就再給我們寫一幅。到了四年級便“臨帖”了,多數同學臨的是柳公權的“玄秘塔”,一直臨摹到六年級。大家都努力爭取得到張老師的紅圈,誰要能得到雙圈(寫得較好的字,張老師給畫兩個紅圈),那簡直是莫大的獎賞,會一蹦三尺高!有一次,我有兩個字得了兩個紅圈,激動不已,把它寄給了在徐州工作的爸爸。張老師喜歡寫字,他經常給我們講歐、顏、柳、趙四種字體的風格。

忘不了張老師給我畫的一張獎狀。那時農村條件差,獎狀都是張老師畫的。一次期末考試,我語文成績突出,張老師發給我一張獎狀,獎狀上麵畫了一隻展翅欲飛的小鳥,並寫了一句鼓勵的話。我把它捧回家,媽媽笑,奶奶、爺爺也笑。爸爸遠在徐州,如果看到了,肯定也會抿嘴笑。

忘不了張老師在我作文本上畫的許許多多的紅色波浪線。有時候,一篇作文幾乎都畫上了波浪線!真的全篇都是妙詞佳句嗎?哪裏!那是張老師的期冀和鼓勵!每條波浪線,都拉近了我與書和作文的距離。

忘不了張老師教我們拉京胡、唱京戲。從小學三年級我和京劇便結下了不解之緣。幾十年來,京劇給我的太多太多。在張老師的影響下,我還喜歡畫畫兒。班級的壁報上,經常貼著我的畫兒。春節,別人家貼的都是買的年畫兒,而我家貼的都是我自己畫的。我最喜歡畫戲劇人物和花卉。戲劇人物畫得最多的是關公、包公,花卉畫得最多的是牡丹、荷花、**和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