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事又給了我新的思考。一天下午,學校請來了一位同誌作報告,會議結束,我與學生走出禮堂,邊走邊談。我說:“今天報告的內容比較好,談青年學生如何求知、如何成長,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一名調皮的男同學衝著我說,“好什麽啊,他講了150多個‘這個’,其他我什麽也沒聽到。”說著就把練習本打開給我看,上麵畫了計數的一個個“正”字。我愕然了,想不到語病有那麽大的危害,把講述的內容也掩蓋了。事後我反躬自省,深感自己的教學語言毛病不少。一是囉唆、重複、不簡潔;二是詞匯貧乏,說來說去就那麽幾句大白話,無色彩,無味道;三是有語病。我是江南人,半路出家,語音不準;腦子轉不過來時,我會下意識說“呶”,思維跟不上,下麵的話找不到適當的詞,就來個“但是”,其實,根本不需要轉折,我卻亂轉折。
用清楚明白的語言傳授知識、啟發思維是教課的基本條件,含含糊糊,閃爍其詞,雜亂無章,學生就會墜入雲裏霧中,得益甚微。教學用語裏既要有經過錘煉的活潑的口語,又要有優美嚴謹的書麵語言,有文化含量,學生學習置身於語言美的環境之中,就會受到熏陶與感染。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就在行動上下苦功。我的目的是力求“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作為語文教師,在語言文字運用方麵,應該成為學生的榜樣,不能說的是一套,自己行的卻不一樣。如何規範自己的語言,清除語言中的雜質,提高語言的質量?我是多管齊下。一是訓練自己思維的條理化,鍛煉“心明”,促進“言明”;二是勤奮閱讀,增加知識素養,豐富詞匯量;三是用“以死求活”的方法,用比較規範的書麵語言改造自己不規範的口頭語言。當時年紀輕,有勁兒,追求完美。我把上課的每一句話都寫下來,然後修改,把不必要的字、詞、句刪除,把不合邏輯的地方改掉,然後背下來,進而口語化。這樣一來,囉唆、重複、語病大大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