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覺得自己讀書很少,而且越來越感到自己的孤陋與淺薄。這並非缺乏自信,作為一名教師,我的知識是欠缺的,我的認識常常是有局限的。近年我常感慨:教學多年,剛剛感覺找到一些路數,了解了一些規律,摸索出一些方法,也就是說,好像剛剛知道語文教學是怎麽一回事,卻快到了退休年齡。教學之路如探桃花源,隻不過是個無底洞,**你朝前走。
早些年,江蘇省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推選我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我不肯、也不敢接受,以我的才識是不適合擔任這個職務的。後來大家說,就叫“召集人”吧,我勉強接受了。我當時建議改一個字,把“學術委員會”改名為“學習委員會”,那樣我很樂意去做了。可是大家覺得有點標新立異,“學習委員會”,人大、政協才有,我們不能隨便叫。這件事我一直感到遺憾。
學者,可不可以理解為“學習者”?未必不可以。作為一個學習者,不能不讀書。隻有多讀書,我們才能始終像一個兒童那樣,睜大了眼睛看世界,才能不斷有所發現。
我讀書一向很雜,並非見異思遷,而是感到語文教學需要有豐富的知識背景,不雜一點不行。大學期間,我讀完《資治通鑒》,其中有一部分讀了兩遍,還讀了一百多部外國小說,特別是歐美小說;20世紀80年代中期,讀蘇俄文學,入了迷;現在書多了,讀得更雜。我對很多學科的動態都感興趣,對史學的興趣更是曆久不衰。教師能有一定的學術背景,是學者,那是上才;如力不能逮,做一個有興趣的學習者,永遠不停地學習,不失為中才;再往下便難聽,不說了。教師隻要肯讀書,教學就未必是難事。有些老師總是埋怨工作忙,沒有時間讀書,對此我有不同看法。對真正想讀書的人來說,永遠會有時間的。教師能以理智的態度麵對各種**,把提高業務修養作為安身立命之本,這是一種態度;如果能熱愛教學,樂在其間,那就上升為一種境界了。我周圍有幾位中青年教師讀書很多,很多新書都是他們介紹給我的。他們經常述說閱讀體會,我從中獲得了許多有益的啟示。這也可能是我能在臨近退休的年齡還能保持讀書興趣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