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學名家談成長

教師應當是創造者

字體:16+-

有時我會想到,未來的教育史在描述我們今天的工作時,會用什麽樣的語言來批評,會作出什麽樣的結論。如果我們這一代教育工作者不願對民族的未來負責,必將被未來的史學家釘在恥辱柱上。

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學,重在傳授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培養習慣,的確不需要很高深的理論。語文教學受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的創造和發現是有限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小學教師的工作隻能是重複單調的。如果教師沒有創造意識,沒有創造的**,學生從我們這裏學到的隻不過是死的知識,我們的工作將是普通工匠都能完成的無趣的活計。在中學教學,三年一個小循環,周而複始,這種簡單的重複會使教學變得枯燥,教師有可能成為生產線上的一台機器。一些教師的“厭教”情緒就是這樣產生的。

教師為什麽不想做一名創造者?

我每天都幻想能遇上一些有趣的事。在課上,我會這樣對學生說:“讓我們來看看窗外吧,天真藍,樹真綠。”冬天,我會對學生說:“讓我們來說說春天的事,好麽?”每天都得有些期待,每次上課都想到能不能“再朝前跨一步”,期待有新的發現。如果沒有創造的意識,教師職業有什麽意思呢?我厭惡單調和簡單重複,看到有些教師守著一本發黃的已經破爛的教案,我就為他的學生抱屈,活的語文被他糟蹋了,人的大腦也被他煉成石頭了。

我似乎是一個不太安分的人。1997年1月,學校高三備課組設計活動性課程。我們決定利用寒假讓學生寫一篇社科論文。當時的想法是:學生經過高中三年的寫作學習,有一定的基礎;大部分學生開始關注社會、關注自然、關注自我,他們需要實踐的機會;有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研究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實踐的過程;如果他們連這件事也不會做、不敢做,那我們的教學是失敗的。這次重要的寫作活動我們沒向學校匯報,在全社會應試教學氛圍下,那樣做是要有點勇氣的。“高三社會科學論文寫作”得到了老師們的支持,家長也很理解。3個月後,全年級學生完成了寫作計劃。學生從中得到了什麽?他們開始能關注一些大問題,他們學會了思考,學到了探究問題的方法,這種興趣延伸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在這次實踐活動結束時,時任校長在大會上誠懇地感謝語文組的創新工作,建議各科教師都向語文組學習。從此,社科論文寫作成為南師附中高三的教學內容,延續至今。那以後的兩年,省內外幾所名校學附中,也搞高三社科論文寫作,宣傳力度很大。當時有同事說:“我們創新,一聲不吭;這些學校怎麽就不肯謙虛一些?”我說,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把一件事做下去。正確的東西能不能堅持,對創新者也是一種考驗。11年過去了,我們每年在做這件事,雖然在應試壓力下各項指標有所下降,困難變多了,但我們仍在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