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命為語文教改的“過河卒”,是從1993年的“改良”開始的。戰戰兢兢,“摸著石頭過河”,隻敢在統編教材上開一個小口,增補些唐詩宋詞鑒賞。可驗收的成果卻格外喜人:我班75人中有29人自選以舊體詩的方式寫命題作文《窗中畫》,平均成績竟達85分!“推軒清風至,簷下燕子鳴。探身欲撫畫,我已入畫魂。”——這首代表詩作更贏得驗收專家們的擊節歎賞!
即使粗淺的“改良”也使我確信:隻要不是“掛羊頭賣狗肉”,教改就絕不會“誤人子弟”,就一定能贏得“素質”與“分數”的“雙贏”。從此,我越過楚河,不再回頭。
1996年,我開始大刀闊斧地改革:突破統編教材的束縛,開創了創造性閱讀課:把餘秋雨、餘光中、周國平、王小波引入課堂,讓學生“把自己的生活當作正文,把書籍當作注解;以一顆活躍的靈魂,為獲得靈感而讀書”。開創《東方時空》感悟課,我讓弟子們成了“東方之子”的追星族:“東方之子,從前我羨慕你,如今我學習你,將來我成為你”。開創“做人”走進“作文”的班會感悟課,我讓弟子們把“心動”“筆動”“行動”統一起來,寫出“純天然”“可持續發展”的“綠色作文”。“教活書,活教書,教書活”——我把語文奠基在“人”上,我讓教學充滿了詩意。
1998年7月28日,吉林省“語文素質教育現場會”上,我的那節觀摩課是研討弟子們推薦的《一隻特立獨行的豬》。那節課的開場,不是師生例行的問候,而是弟子們為衷心愛戴的師娘默哀一分鍾……這節課天緣巧合地成為隻有我一個人心裏知道的對亡妻的悼念——她和我一樣,也屬豬,也很特立獨行:在我還是“黑五類”人人避之唯恐不遠的時候,她硬是以“舍得一身剮”的勇氣嫁給了我,然而在扶助我攀上輝煌的教壇高峰之後,她卻默默地走了……